在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甘肃民乐杂交油菜制种示范推广基地,专家向采访团介绍油菜制种的示范推广情况。
7月中旬,西农大旬邑玉米试验示范基地迎来降雨,绿油油的玉米秆挺拔而立,健康的玉米棒初显壮实。“从田间观察判断,每亩近5000株,今年能够达到稳产效果。”旬邑县万家富生态种养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唐兴永高兴地向“走出杨凌看示范”媒体成员介绍。
21年来,从戈壁荒漠到烟雨江南,“走出杨凌看示范”媒体采访活动全面展示了杨凌和西农大在科技成果转化、实用技术输送产业一线的生动实践。
良种选育 示范推广见成效
7月13日,甘肃省民乐县南古镇的油菜花绚丽绽放,山坡间的金色“海洋”十分壮观。“秦杂油11在当地测含油量高达49%,深受企业和农户青睐。”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甘肃民乐杂交油菜制种示范推广基地技术负责人王永生向“走出杨凌看示范”媒体成员介绍。如今,该基地已由过去分散的一、二亩小田整合成千亩大田,科技良种在这里扎根,健康生长的油菜新品种成为当地产业支柱之一。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团队利用自主研发的全程机械化制种和化学诱导杀雄技术,在该基地常年开展秦油558、秦杂油11等春油菜杂交种子生产,每年制种面积都稳定在1500亩以上,生产种子20万公斤以上,能满足80万亩油菜生产需求,繁育的品种推广至青海、新疆、内蒙古等省区。”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专家韦世豪介绍。
截至去年底,杨凌在黄淮麦区已建立3个试验示范站和22个新品种示范园,累计推广46个优质高产、多抗、广适小麦新优品种,推广面积超过2亿亩,粮食增产40亿公斤。
科技赋能 产业发展新活力
安康市汉滨区刘营村位于月河南岸、巴山脚下。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外出务工趋势,村集体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早期我们试种过中药材,但技术落后导致产业发展遭遇瓶颈,市场销路受阻。”刘营村村委会主任刘宝东告诉记者,随着后来西农大安康中药材试验示范站专家团队帮助村子进行产业调整,村上目前林下种植经济扩展到1300多亩,并延伸出养殖经济500多亩,年收益增至2000多万元。
科技服务产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依托西农大中药材示范站,让当地拥有了一支由多学科、多专业的校内25人和校外19人组成的专家技术团队。以安康市汉滨区为中心,“一站多点”的模式也在镇坪、平利、石泉、宁陕、紫阳等县区建立起了特色中药材高标准示范样板。据示范站首席科学家董娟娥介绍,团队选育的金银花新品种“秦花6号”和五味子“红宝石”新品种,先后累计推广3.3万亩,新增产值约1亿元。
文/图 本报记者 孙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