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网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8版:文化
发布日期:2024年07月29日
陕西文脉绵延的精神纽带
——探访三原宏道书院

三原宏道书院。

它曾经是西北地区的最高学府,它的历史就是一部明清西北书院史,是陕西文脉绵延的精神纽带;明代的铁腕御史李伸,忠良贤臣张原,工部尚书、吏部尚书温纯,秦腔先哲、音律圣手康海;清代硕学鸿儒宋伯鲁等;近代一批著名的政治家、专家学者诸如于右任、李仪祉、吴宓、张季鸾等,均学成于此……

它,就是历史悠久厚重,学子名家众多,为世人所称道的三原宏道书院。

从“弘道书院”到“宏道书院”

始建于明代的宏道书院坐落于清峪河北岸,南邻颇有影响的地标建筑古龙桥。7月19日,记者实地探访宏道书院,了解它的前世今生,解读500多年历史的古老书院的文脉延续。

三原县北城沿清峪河有一条仿古街,河岸边一座高大的石牌坊,牌坊上刻着“关中上郡”四字,石牌坊的斜对面,有一座新建的城门楼,门楼上写着“永清门”。从此处向东200米路北,就是现存的宏道书院。记者看到,宏道书院坐北向南,一栋有近百年历史的教学楼气势恢宏,院内栽植松柏花木,郁郁葱葱而又清雅静穆。

宏道书院的诞生,与一位闻名遐迩的关中大儒有关,他就是关学三原学派的创始人王恕。他为官46年,辅佐五朝君主,历任兵部尚书等19官职,最终成为官至吏部尚书兼太子太保的一代名臣。王恕之子王承裕,明嘉靖年间任户部尚书,同样是国之栋梁。明弘治六年(公元1493年),77岁的王恕致仕归里。回到三原之后,为了发展家乡的教育,王恕便与儿子王承裕商议,筹办讲学之所。

清峪河北岸,原有一座元代兴建的学古书院,元末被废,成为孔庙;到了明初,这里又变成三官庙即普照寺。明弘治年间,王恕父子与当地的官员联袂,“撤去三官神像,即其殿宇奉安圣宣贤及四配像如故。复移学古书院碑于内,仍以旧额榜其戟……”使得被废100余年的学古书院得以恢复。在此基础上,王恕父子于明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在普照寺的旧址上,重新修葺增添,将僧舍改建为弘道书屋。次年扩建为弘道书院,旨在弘扬“为官之道、处世之道、为民之道”,弘扬张载所创的关学。清乾隆年间,因避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名讳,遂改“弘道”书院为“宏道”书院。

明清时期,三原县进士及第者百余人,学子遍及西北各省。关中名儒牛兆濂、刘古愚都曾到三原讲学。宏道书院为三原“关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西北学风兴盛的见证

“从明代起,三原文风学风深远浓厚,逐步成为陕西省文化教育中心,同时三原还辐射西北,吸引甘肃等西北各地学子前来求学,是名副其实的西北文化教育重镇,这也体现在西北文教事务管理方面。”文化学者任耀博说,清康熙六十一年,陕甘总督年羹尧专折呈准朝廷,将陕西省最高教育机构学衙署——学台,从西安迁至三原县城,府考便在宏道书院(清乾隆年间改名宏道书院)举行。三原成为当时陕甘两省(含今青海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教育中心。因宏道书院为西北最高学府,乡试也在三原举行,宏道书院成为西北学界的一面光辉旗帜。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按清廷颁布的新学制,陕西学政沈卫上奏,提出建立宏道大学堂的主张,即通过“将味经、崇实两书院暂行停办,而以所有款项、书籍归并宏道”,获清廷允准。同期,全国各省都奉令在省城建立一所大学堂,而陕西省除了在省城西安建立的陕西大学堂外,还在三原县建有宏道大学堂。

这样的书院、这样的名师、这样的学术氛围,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社会精英。明代的铁腕御史李伸,忠良贤臣张原,工部尚书、吏部尚书温纯,秦腔先哲、音律圣手康海;清代硕学鸿儒宋伯鲁等,均为宏道书院走出的著名学子。在这些群星璀璨的学子中,尤以近代“陕西三杰”于右任、张季鸾、李仪祉最具代表性。

文脉延续 革命熔炉

“清光绪十九年,宏道书院已经开始购买科学书籍、报刊,传播民主思想和科学知识。清光绪二十六年,宏道书院改名宏道高等学堂,倡导新学,注重经世致用,造就了一批海内外知名的民主革命先驱及专家学者。光绪三十一年,陕西派遣官费留日学生30名,宏道学堂的学员就占了一半。”曾任三原报社社长、总编辑的吴树民专门撰文介绍宏道书院。他说,清朝末年,朱佛光任宏道书院主讲,他打听到孙中山成立了同盟会,于是鼓动宏道书院的学子们去参加。到了1905年,宏道书院的学生中已经有同盟会员30多人。1906年秋,井勿幕在东京成立同盟会陕西分会。三原宏道书院留日生杨铭源、李元鼎、赵世钰等在东京创办《夏声》杂志社,广泛宣传进步思想。

1924年,宏道高等学堂更名为陕西省立第三职业学校,陕西渭北地区的第一个中共党组织就诞生于此。1925年9月,吴化之受中共豫陕区委委托,负责在陕西发展党组织,12月,在陕西省立第三职业学校后花园召开会议,成立中国共产党三原特别支部,张仲实任书记。

说到宏道书院的历史,就不能不说一说成立于1958年的三原县北城中学。

紧邻宏道书院的北城中学是一所省级标准化高中,它的前身是明代宏道书院。北城中学的校史中有这样的记录:省立第三职业学校前身为宏道书院。1910年改称陕西工业学堂,1913年更名为陕西省第一甲种工业学校,1924年改称陕西省立第三职业学校,1940年改称陕西省立三原工业职业学校,1951年改为陕西省三原水利学校,1958年迁往武功县和武功水校合并,改称陕西省水利学校。1958年,在此基础上,建成三原县北城中学至今。

宏道书院几经改名,但万变不离其宗,每个历史年代都是授业解惑、教书育人的地方。

文/图 本报记者 赵争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