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网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6版:看点
发布日期:2024年07月30日
用脚步“解锁”城市
“城市慢跑”成新风尚

对于爱跑人宋春歌来说,新的一天是从凌晨四时的城市慢跑开始的。

相对统一的运动装束,身上或鞋上带有荧光反光条,十余人相约……继“City Walk”(城市漫步)、“City Ride”(城市骑行)之后,“City Run”(城市慢跑)又成了不少人“解锁”一座城市的新方式。

凌晨奔跑 见证西安“苏醒”

7月27日凌晨3时40分,宋春歌定的闹钟准时响起。她起床洗漱,穿戴好专业设备后,来到南二环附近,在简单热身后,开始沿着二环辅路跑了起来。

从西安市南二环到西二环,宋春歌见证着西安从沉睡中逐渐苏醒——沿途的灯光、寂静的街道、忙碌的环卫工人,都是这座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时间来到7时02分,宋春歌已经跑了约3小时,她指着运动手表:“配速:5分17秒。”

短暂休息调整后,宋春歌再次迈开步伐,这次她一鼓作气跑到了终点。

虽然正值盛夏,但这并没有影响跑步爱好者的热情,不时有跑友从宋春歌身边经过。

再坚持一点 就跑得远一点

怎么有这么多人喜欢“City Run”,而且还要选在西安二环?

“西安二环内圈全长34公里多,而国际标准全程马拉松的长度为42.195公里。也就是说,如果能坚持跑完西安二环,可以认为几乎能跑完全程马拉松。”宋春歌说,她是从2022年开始跑步的。“那段时间工作压力特别大,需要找个渠道释放一下,就试着去接触‘City Run’,没想到还坚持了下来。”

“刚开始跑步,我的最好成绩是5公里。那会儿不掌握技巧,跑3公里就气喘吁吁了。”她回忆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她从最初的3公里能跑到5公里,又能从6公里再跑到30公里,“我心里想的是再坚持一点,就能跑得远一点。”

跑龄10余年的马洪超表示,他曾经尝试过其他的运动,但都没有跑步简单、容易上手。“跑步一个人可以完成,对场地不用太挑剔,所以坚持了下来,还越走越远。”

2018年后,随着马拉松等大型体育赛事的普及,人们的健康意识逐步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环城跑的行列。

“以前,一个跑步小团队也就四五人,现在二三十人是常态,有时候组织活动一次就有上百人参与。”夜跑爱好者陈光告诉记者。

2022年10月28日,宋春歌汇集一批志同道合的年轻跑友 ,在西安成立了“龙卷风跑团”。如今跑团共有114名成员,他们每个星期固定跑两次,其中一次就是在西安市二环。

用跑步“读懂”西安

2021年,西安市推出了10条“最美夜跑路线”。

两年来,从灞河之滨到曲江池畔,从古城墙下到大明宫旁,在蝉鸣的夏夜里,在太阳初升的清晨,“City Run”已成为古城一道流动的风景线。

宋春歌在“City Run”的过程中,切实感受到城市变化。“绿道和公园越来越多了,我的跑步路线选择也越来越丰富。”

“‘City Run’是我与西安亲密接触、感受城市脉搏的方式。” 这一切对于身为广州人的马洪超来说,则是另一种感受。在他看来,城墙的瓦砖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而他的脚步则在这里跳跃,感受独有的节奏和韵律。

每次跑完步,马洪超都有一个习惯——前往小南门早市,各种美食琳琅满目,热气腾腾的包子、香气四溢的豆浆、酥脆可口的油条……每一样都让他垂涎欲滴。

“绕城墙跑完步,去小南门早市吃饭,是我一天中最幸福的时光。”马洪超笑着说, 在早市,他不仅可以品尝到地道的西安美食,还能感受到西安的人情味和烟火气。

马洪超给记者展示了他当天的晨跑轨迹——“四四方方”的一个图形,分享到朋友圈后,他配上了“今天你‘City Run’了吗?”的文案。不到半小时,十余名亲朋好友给他点赞。

“我喜欢用跑步读懂西安。”马洪超表示,平时工作匆忙,没有时间好好观察,“跑步也能‘去班味儿’,让人轻松上阵。”

本报记者 石喻涵 实习生 刘怡闲 高心怡 杜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