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既有大医精诚的药王山、风光秀丽的大香山和千年炉火不熄的陈炉古镇,也有美味的窝窝面、刀剺面、疙瘩饺子等美食,是一个充满温度、厚度、宽度的幸福之城……”7月30日,陕西省政府新闻办举办“深化‘三个年’活动、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铜川市委副书记、市长郝光耀介绍,2023年铜川主要经济指标连续四个季度位居陕西第一方阵,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8%。
铝及铝合金产业链产值将超过200亿元
铜川经济运行稳中有进,去年主要经济指标连续四个季度位居全省第一方阵,为全省稳增长作出了积极贡献。今年以来,铜川全力巩固和拓展经济发展良好势头,坚持集中开工、观摩点评、专班推进等做法,对标开展“四个一批”提质扩量行动,实行项目建设“五抓五比”等机制,推动高质量项目梯次接续、滚动推进;坚持市级领导带队上门招商,组织赴京津冀推介招商,举办“三个年”民企商会进铜川招商活动,引进一系列高质量的产业项目。今年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8%,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2%。
铜川立足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坚持把铝及铝合金、汽车零部件、新材料、光电子等重点产业链作为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通过延链补链、产业协同、错位发展,加快优质产业项目集群集聚。今年上半年,铜川4条重点工业产业链合计增加值增长14.9%,其中:铝及铝合金产业链增长20.1%,新型建材及先进陶瓷产业链增长11.6%,光电子产业链增长33.2%。
如今,铜川已经成为全省最大的铝材加工产业聚集区,基本形成了以电解铝、再生铝为基础,铝精深加工为重点的产业体系,铝及铝合金产业链作为引领全市转型的首位产业作用不断增强,已具备30万吨电解铝、125万吨再生铝、150万吨铝精深加工能力,到今年年底,铜川市铝及铝合金产业链产值将超过200亿元。
打造普惠金融改革“陕西样本”
铜川全面推进科技强市建设,紧抓获批秦创原“三项改革”成果转化试验区的重大机遇,积极对接高校院所成果转化项目21个,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比2020年增长4倍以上,国家高新区创建工作连续三年获省级表彰奖励,近年累计入驻高新技术企业93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59家,建成国家级研发平台2家,印台农高区获批全省首家省级农高区。
作为全省首个国家级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铜川围绕城市转型和乡村振兴两条主线,进一步用好金融活水,普惠金融综合服务站和惠农支付服务点实现镇村全覆盖,创新推出“光伏贷”“樱桃贷”等20种特色信贷产品,着力打造政府引导和商业可持续发展并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普惠金融改革“陕西样本”。
“铜川籍”朱鹮达到239只
近年来,铜川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强生态环境问题全面排查和系统整治,扎实推进渭北“旱腰带”和非煤矿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深入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2023年,铜川空气质量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排名中前进16位,位列关中7市区和汾渭平原15地市第一;城市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分别达到40.45%、36.51%,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满意率达到97.93%。随着生态的改善,铜川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持续增加,“铜川籍”朱鹮达到239只,成为濒危野生动物保护的典范,红腹锦鸡、华北豹等国家级保护动物也频频出现,标志着铜川生态环境质量越来越好。
在民生福祉方面,铜川紧盯重点群体稳岗就业,上半年举办各类线上线下招聘会100余场,多渠道推送就业岗位6万多个。积极推进“名校+”办学模式。今年重点抓好30个学校新改扩建项目,新增学位1200个以上,目前已开工21个,教育质量正在加快提升。
本报记者 张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