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网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6版:看点
发布日期:2024年08月01日
八旬老人剪报58年集成400多册
写百篇“读后感” 让故事“活”起来

扫码看视频

老人整理剪报资料。

八旬老人魏稳生,剪报58年集成400多本剪报册。在剪贴之外,老人又想把这些内容变得“活”起来,于是整理归纳写了约百篇“读后感”,并且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去公益宣讲陕西故事。

八旬老人坚持剪报58年

略显拥挤却井井有条的卧室内,揭开书架上的蓝色帘子,一排排整齐的剪报册便映入眼帘。7月31日,记者来到西安市灞桥区魏稳生老人家,看他收藏的“宝贝”。

“有400多册,都分门别类进行了装订!”今年80岁的魏稳生对记者说。

每一层书架上陈列满了剪报册,打开册子,剪报大小不一,形状各异,有的只是一段简短的消息,有的则是整篇深度报道,还有的是诗歌、散文中的经典段落。册子按照内容被精心分类,内容涉及天文、地理、历史、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各个领域,比如“奥运会”“青铜器”“公安故事”“二十四节气”“历史故事”等。

年代久远的报纸,躺在剪报册中,仿佛是时间的信使,静静地诉说着过往的故事。记者翻阅剪报,一股浓烈的旧时光味道扑鼻而来。有2004年公祭轩辕黄帝祭文的报道;有2009年关于铭石、铭铜的消息……

除了剪报外,还有剪贴的杂志等书籍的内容,有的还把整本书籍进行了收藏。记者现场翻看到时间最早的一本书是1968年出版的《解放军歌曲》,收录有《六盘山》等歌曲。

“我1964年当兵,当时在部队爱看报纸,从而知天下事。从1966年开始,遇到不用的旧报纸,就把上面重要的内容剪下来收藏。”魏老先生说,1969年他被分配到西安灞桥区工作,去单位报到时,同事们比较惊讶,因为他带了一箱子“宝贝”,就是剪报。

工作后,他把剪报进行了分门别类装订。而剪报的来源主要有三种,一是在单位找不用的旧报纸去剪贴,二是自己订阅报刊杂志,三是在废品回收站去“淘宝”,有时候会花钱买,有时候看到报纸上的一篇好文章,就会买吃的与收废品的人交换报纸。

剪报册里,主要收集了十几种报刊、杂志上的剪贴内容。

二次创作 写百篇“读后感”

“剪报册里的内容都是记者、作者辛辛苦苦写的,我分类收集珍藏,这内容就束之高阁了,怎么让它‘活起来’,发挥更大的价值?”魏老先生说,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他,退休后,他便写起了“读后感”,也叫“故事书”,就是把剪报上的内容进行二次创作,整理归纳写出来。

老人家的客厅阳台,是他“工作”的地方。记者看到,窗边的桌子上堆满了各类旧报纸,几本泛黄的笔记本和几个满满当当的文件袋。

打开文件袋,记者看到有许多“读后感”稿纸,都是老人认真书写的,打开其中一篇的扉页,写着“仓颉造字 永垂不朽”,里面分为仓颉简介、结绳记事、造字的艰辛、黄帝赐姓、文字的伟大意义、汉字对世界的贡献等十大类。

“我之前没有写过文章,可以说是一个门外汉,但是,我不能放弃,所以就硬着头皮写。”魏老先生回忆道,当时,他写好“读后感”,就读给社区里的老师、退休人员,请大家给他提意见和建议,然后再进行修改和完善。最开始的时候,只能写200多字的短文章,慢慢地就可以写上万字的长文章了,至今写了约百篇文章。

老伴杨女士说,别人周末、节假日一般会选择外出游玩,他一直闷头在家,不是剪报纸就是分类装订剪报册,不是写“读后感”,就是征集意见进行修改完善。

“我把故事讲给你听”

“记者朋友,大家好,我现在给你们讲一下咱Biáng Biáng面里的Biáng字的故事,它的写法是‘一点飞上天,黄河两边弯,八字大张口……’”魏老先生现场开始了讲故事,其中“八字大张口”的“八”字,和三秦大地很有缘,他又通过剪报册搜集到24个与“八”字相关的内容,比如,八百里秦川,八水绕长安,关中八景等。

在分享的过程中,老人以细腻的笔触将枯燥的文字变成五彩斑斓的世界,他通过自己的解读和再创作,赋予了这些故事新的意义。

“这是北京奥运会的剪报册,16年过去了,现在巴黎奥运会正在进行中……”手捧剪报册,老人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讲述。

把剪报册里的内容,通过自己的整理归纳写成“读后感”,然后再把这些故事讲给别人听。这是这些年来,魏老先生一直在努力做的事情,他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行公益宣讲,每次时间不固定,少则十多分钟,多则两小时。

“前年,我们学校开展科普节活动,邀请魏老先生过来讲述,老人讲得很好,学生们特别感兴趣。”陕西师范大学御锦城小学季老师对记者说。

魏老先生的网名叫秦夕阳,他说,只要身体允许,自己就会一直坚持下去,要继续发挥余热,讲好与陕西相关的故事。

文/本报记者 姬娜 实习生 唐攀 图/视频 本报记者 代泽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