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张毅伟)8月18日 ,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出致全省医务工作者的慰问信:值此第七个“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谨向全省广大医务工作者致以节日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全省广大医务工作者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牢记使命,不负重托,全力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在疾病预防治疗、医学人才培养、医学科技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职业精神,为推动全省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等一系列部署,对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希望全省广大医务工作者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和崇高职业精神,加强人文关怀,彰显医者仁心,精心钻研业务,练就过硬本领,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水平、更加满意、更有温度的健康服务。
世间术业有几何,至精首善当为医。医务工作者是人民生命健康的守护者,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主力军,更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我们呼吁全社会携起手来,进一步关心关爱医务工作者,持续为他们创造安全的执业环境和良好的工作条件,切实保障医务工作者权益,大力营造尊医重卫的良好氛围,激励全省广大医务工作者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谱写陕西新篇、争做西部示范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衷心祝愿广大医务工作者节日快乐!身体健康!阖家幸福!
编者按
2024年8月19日是第七个中国医师节,今年医师节的主题是“崇尚人文精神,彰显医者仁心”。
白衣之下,是一颗仁心,作为医者,他们尊重敬畏每一个生命;照护患者,他们以责任彰显大爱情怀;他们,平凡而伟大,他们值得被尊重,被歌颂。他们用职责书写担当,以医者仁心不负生命重托。
本报全媒体记者深入一线,聚焦4位医生的临床故事,展现医务工作者崇尚医德、钻研医术、秉持医风、勇担重任的良好形象,推动在全社会广泛形成尊医重卫的良好氛围。
崔巍:精准诊疗让患者提高生活质量
“血糖高了怎么办?赶紧吃降糖药……”面对血糖升高的状况,不少患者在确诊糖尿病后,往往选择简单地依赖降糖药物来控制血糖,却鲜有人追根溯源,从身体的异常信号中寻找真正的发病原因。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年内分泌代谢科主任医师崔巍,多年来深耕内分泌代谢疾病领域,致力于寻找内分泌病灶的精准密码。他认为,为患者制定精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是提升糖尿病治疗效果、改善预后的关键。
崔巍表示,过去通常将血糖升高简单地归类为糖尿病,并将其分为1型、2型和特殊类型。然而,实际上糖尿病的分型远比这更复杂。他分享了一个案例:一名65岁的老年女性患者,家族病史明显,在诊疗过程中发现她不仅血糖高,还伴有血脂、血压、血尿酸、脂肪肝等代谢问题。通过胰岛功能评估和基因检测,最终诊断她患的是单基因糖尿病。针对这位患者的实际情况,崔巍为她制定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崔巍主任表示,糖尿病的临床分型应基于6项临床指标,包括起病年龄、遗传背景、体质指数、胰岛素功能和抵抗等。“只有通过分子分型找到病根,才能对患者进行精准的治疗。”他强调,自己的工作就是以患者为中心,制定具体的个性化诊疗方案,为患者提供精准治疗。
从医27年的崔巍表示,未来他将继续探索新的诊疗技术和方法,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个性化的诊疗服务。
文/图 本报记者 成东丽
张波:大医精诚 让患者更有“医”靠
8月14日,在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陕西省医师协会泌尿外科医师分会会长,陕西省泌尿外科专科联盟主席张波的办公室墙上,记者见到了一幅安徽画家的作品,作品内容是一个典型的“胡桃夹综合征”的病症示意图,不同的是左肾静脉上多了一个夹子造型的东西,这是张波全球独创的3D打印左肾静脉血管外支架植入术,通过给受压静脉穿上“保护套”,使静脉免受挤压。这个夹子被以他的名字命名“Bo-Ring”。
“2015年应用这项技术以来,我们已经成功实施了230余例手术,克服了传统的静脉移位、自体肾移植和静脉内介入手术创伤大或者需长期服药等缺点,这个方法简单、微创、效果更佳。”从医30多年来,解决泌尿外科手术中的难题、提升患者术后效果和生活质量,成为张波一直追求的目标。
为此,他不仅屡克难关、勇攀学术高峰,创造了3个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治疗技术,还积极组织联盟医学专家下地市、进基层,让更多患者享受高质量医疗服务。
组织专家加强技术帮扶、医师培训和医疗技术下沉,张波和他的团队足迹遍及三秦大地,在全省多地开展“探‘泌’之行 服务基层”系列活动,前两站,专家团队分别走进了汉中与商洛,不仅为基层医疗工作者进行技能培训,还在基层医院演示了经尿道输尿管结石钬激光碎石术、经尿道等离子切除术、蓝激光前列腺汽化电切术、腹腔镜无功能肾切除术,让业内先进技术惠及基层群众。
探索永无止境,面对众多的荣誉,张波开始了Bo-Laser的设备研发,目前已经制成样机,完成动物实验。
宋雨潼 本报记者 周婷婷
王西安:“医”心做百姓健康“贴心人”
8月15日,走进西咸新区永乐中心医院外科病房,王西安像往常一样,带着科室的医生们查房,挨个询问住院病人的情况,再回到办公室下医嘱。
这样的工作场景,王西安从1991年走进这间医院开始,已经持续了33年,“每当我们医护齐心协力为病患成功治疗后,那种发自内心的开心、喜悦,会让我觉得自己的坚守很有意义。”王西安说。
永乐镇常住人口大部分是老年人,疾病谱多以老年病、慢病为主。像急诊、创伤等治疗则对医疗救治水平有一定要求,中心卫生医疗服务水平始终有限。然而王西安钻研学习,主动进修,“医生是要用医技说话的”。
“王医生,卫生院来了个骨折的患者,情况比较紧急,需要复位治疗……”“王医生,工地上转来一个肌腱断裂的患者需要外伤缝合,需要您帮忙处理……”王西安经常凌晨、半夜会接到这种紧急电话,不管什么时候他从不推脱,总是以最快的速度赶到卫生院,有时候遇到病重的患者在卫生院住院,他晚上不回家,整宿整宿地守在住院部。
“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这是患者对他的评价,基层医疗资源缺乏,用最低廉的收费最大限度地帮助居民解决问题,他在附近群众中颇有口碑,很多人慕名前来。王西安说,病人的笑容及感谢,让他深刻感受到这份工作的意义。
宋雨潼 本报记者 周婷婷
贺青文:老百姓的认可让我深感荣耀
“感谢您一直以来对我的耐心照顾。您像妈妈一样让我感到温暖。非常感谢您。”收到14岁小姑娘倩倩手写的感谢信时,贺青文医生的心都要被融化了。8月16日,在西安市人民医院(西安市第四医院)妇产科办公室,贺青文向记者讲述了这封手写感谢信背后的故事。
贺青文回忆说,有一次门诊,一位70多岁的老人带着小姑娘倩倩来看病,倩倩当时上初一,正值青春期,初来例假,出血多导致贫血,严重影响了倩倩的生活。经过仔细检查后,发现她属于青春期内分泌紊乱,需要进行药物治疗。
“当时,我给倩倩的奶奶交代怎么服药时,奶奶很茫然,说记不住,让倩倩自己记下来。我就好奇地问倩倩的爸爸妈妈呢?奶奶告诉我,倩倩的父母都在外地打工呢。”贺青文说,“看着和自己女儿一样大的倩倩,我真的很心疼。”
她让倩倩记下了她的电话,并叮嘱倩倩如何服药。就这样,每隔3天一次电话,持续了半年。贺青文说,在指导倩倩服药期间,她一直和倩倩密切地保持着联系,并不时地关心着倩倩的学业,其间,还给倩倩进行心理疏导,帮她舒缓压力,调节紧张情绪,经过半年的治疗后,倩倩的病彻底治愈了。
作为一名医生,能够得到患者的认可和支持,贺青文认为很值。贺青文医生说,“我只是在不经意间做了一件小事,却收获到意外的感动。尤其是患者对我的认可和信赖让我深感荣耀。也让我时刻想起学医时的誓言,生命所系,性命相托。虽然我们的工作辛苦,但我始终无怨无悔,不忘初心,不辱白衣战士的神圣使命和职责。今后,我将用所学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守护百姓健康。”
文/图 本报记者 成东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