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美英 本报记者 晁阳 摄
年轻时的陆美英(受访者供图)
9月3日,根据陆美英女儿祁珍珍提供的地址,记者驱车前往西安市蓝田县,采访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批女航空员——91岁高龄的陆美英。
虽然已经年过九旬,但精神矍铄和脸上洋溢着慈祥的笑容,是记者对陆美英的第一印象。
16岁考入华东军政大学
“母亲由于年事高,记忆已经大不如前了。”正在院子里陪伴母亲锻炼的祁珍珍对记者说,母亲家中有四兄妹,母亲是唯一的女儿,十三四岁时就被送到了杭州上学。
说起陆美英如何当上航空员一事,祁珍珍告诉记者,“听母亲说,那是1949年5月的时候,杭州刚解放。”在欢迎解放军入城时,陆美英看到解放军队伍里的女兵英姿飒爽,羡慕的同时,她心里默默下定决心,立志要当一名女兵。说来也巧,没过多久,陆美英在报纸上看到华东军政大学公开招生的简章。时年16岁的陆美英毫不犹豫拿着报纸,背着家人来到华东军政大学报名面试。
“你不怕苦吗?”陆美英斩钉截铁地回答:“不怕苦!我什么苦都能吃!”这是面试时陆美英回答考官的话。之后,经过几轮考试,陆美以优异成绩如愿成为华东军政大学学员。
210天后随机翱翔蓝天
1949年7月7日,陆美英正式入伍。由于学习成绩优异,1950年3月她不仅当上班长,还加入了中国共青团。当年12月,陆美英顺利毕业。
1951年初,国家决定培养新中国第一批女航空员。按照中央军委指示,空军从华东军政大学和航空预科总队选调55名女学员,进入牡丹江第七航空学校进行飞行训练。根据身体素质、文化水平及机组配套需求,陆美英成功入选。
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刻苦训练,仅用7个月的时间,陆美英就圆满完成了学习任务。她被分配到当时的北京军区空军独立三团,执行空投、空运、科研试飞、专机服务等任务。
“210天就随机翱翔蓝天,你(陆美英)心里怕不怕?”听到记者的问话后,陆美英仿佛又回到了那次难忘的经历。
据陆美英回忆,有一次,一架飞机修理起落架后需要试验飞机性能,陆美英随机飞行。在飞机降低高度时,超过了低空规定高度,飞行员拉杆上升却发现拉不动,飞机一直向下滑落,离地面越来越近,大家都作了最坏的打算。
最终,机组人员通过协同应急操作,开大油门、用力拉起升降舵,飞机才慢慢爬升,最终避免了事故发生。
表演“起飞典礼”接受检阅
1952年2月,陆美英得知了一个好消息,当年3月8日将在北京举行“庆祝新中国第一批女航空员‘三八’起飞典礼”,成绩突出的陆美英成功入选受阅机组人员。
1952年3月8日,来自首都各界的7000余名代表和50多位各国驻华使节的夫人以及中外记者都来到北京西郊机场,翘首等待着新中国第一批女航空员的起飞典礼。3颗信号弹发射升空,女航空员们胸佩大红花,分别登上6架飞机,陆美英是二号机的空中机械员。
12时15分,在万人瞩目之下,一号机离地而起,直上云霄。紧接着其他5架飞机也依次平稳起飞。
13时10分,6架飞机以整齐的单机跟进队形准时出现在天安门广场上空,接受检阅。
1952年3月24日,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北京中南海接见参加飞行表演的女航空员,并合影留念。
“这张照片,母亲一直小心保存着。”祁珍珍说,母亲将照片精心裱好挂在墙上,照片下方用钢笔写着“一九五二年的三八节,是我终生难忘的一天。是党给了我全新的生命和人生,能够为党为祖国奉献青春年华,付出满腔热血,我可以自豪地说,没有碌碌无为,虚度此生。”
我的所有荣誉属于党和国家
1958年4月,在度过了9年军旅生涯后,陆美英脱下了军装。转业后,她历经多个工作单位和岗位,直到1980年11月从西安昆仑机械厂退休。
昆仑机械厂内部企业报曾报道过陆美英的事迹,以此激励企业员工继承发扬老一辈爱党爱国、奋力拼搏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采访中,祁珍珍告诉记者,母亲的退休生活过得十分充实,不仅报名老年大学继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闲暇时还会和朋友们一起打门球。
“早些年,母亲一直同当年那批女航空员保持着联系,也会时常翻看当时的照片、合影,唱红色歌曲。”祁珍珍说。
采访中,祁珍珍对记者说,2009年10月1日,全家人围在电视前收看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阅兵式,当看到我国第一批歼击机女飞行员驾机通过天安门广场上空时,母亲目不转睛,热泪盈眶。
在祁珍珍提供的一篇陆美英撰写的回忆文章中,开篇第一句话就是“能成为新中国第一批女航空员,有如此莫大的荣耀,我深感幸福,是党和国家给了我一切。”
本报记者 晁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