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网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3版:看点
发布日期:2024年09月05日
一半烟火 一半诗意
民宿,点亮记忆中的乡愁

扫码看视频

环境优美的民宿吸引游客前来打卡。

如今,“一半烟火,一半诗意”的民宿慢调生活吸引着无数人寻找记忆中的乡愁。5年前,毕业于加拿大多伦多乔治布朗学院的陕西蓝田籍留学生李洋来到环山抱水的灞源镇李家硷村,租赁4户村民的闲置老屋,按照以旧改旧的思路,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将民房改造成民宿,并增加自然体验感。

去别人家的“老宅”觅乡愁

8月29日,记者驱车从蓝田县灞源收费站下高速公路,沿着S101省道向洛南县方向行驶约10分钟的路程来到“胡桃树下”,大门口停放着十余辆西安牌照的私家车。“回家回忆回归大自然,放松放开放飞你自己。”穿过一个挂满葫芦的藤蔓拱门,沿着石子铺设的蜿蜒小道走进一个院落,一座刻满岁月痕迹的门楼枋柱上的一副对联,道出了这家民宿的韵味。

门楼东边的空地上,数十位游客或围坐在石台前品茶、聊天,或坐在依核桃树而建的树屋里休憩,或在草坪上散步、拍照,或在老油坊里参观、体验古法榨油,或在游乐场嬉戏……菜地里,一群家长和孩子正在采摘着茄子、辣椒等蔬菜。游客孙琳说,秋季开学前夕,她带着儿子来避避暑、体验田园采摘乐趣、感受乡村生活。她也是在农村长大的,这次带着孩子来到这家民宿,看着别人家的旧房子、老家具和挺拔苍翠的大树,似乎一下子找到了自己儿时的乡村记忆,体会到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的乡愁。

留住乡愁是对人的情感尊重

面对游客们的感受,这家民宿的主人李洋说,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的民宿,是留住乡愁的载体。他在国外留学时曾接触过的自然教育,就是活化乡村记忆的一种方式。

李洋是蓝田县蓝关镇营上村人,2010年前往国外留学,学的是旅游、酒店管理专业,2015年回国后曾在海南一公司从事外贸工作。2019年回家探亲期间来到灞源镇李家硷村游玩,被这里的山水深深吸引。“户口不在海南,孩子面临上学,父母年龄越来越大……一系列的现实问题让我做出决定——回老家创业。”

当时,蓝田县正在依托生态资源打造重生态、慢生活、深体验、富个性的民宿集群。在与李家硷村驻村第一书记王鹏闲聊中,对方建议他租用村里的闲置、废旧民房开办民宿,还可流转村里的土地种植金银花等农产品,同时发展儿童研学、亲子旅游等项目。依照这一建议,李洋说干就干。在王鹏等人帮助下,李洋在李家硷村租赁了4户村民的闲置老屋,在以旧改旧、保留旧房原貌的基础上精心改造。2022年,“胡桃树下”乡村民宿投入运营,日接待游客200余人次。

农文旅产业融合激发民宿活力

中午吃饭时间,游客们先后来到一座四面敞开的木顶餐厅,端上来的饭菜有核桃油炸香菇、红豆米饭、锅盔夹辣子等,茶壶里泡的是金银花茶和蒲公英茶,都是他们自己种植、加工的。“我们从村民手里收购山核桃,压榨成核桃油;在村集体大棚购买香菇,一部分用于民宿里的餐饮,一部分制成了香菇酱;从村里养蜂场收购来的百花蜂蜜,加工后出售给游客。”一名工作人员说。

李洋告诉记者,2023年,他们收购、加工的核桃油、豆腐干、中蜂蜂蜜、香菇酱等销售额达29万余元,为村集体增加了10万余元的收入。民宿日常由本村15名村民来运营,人均月工资在3000元左右;流转村里的80亩土地也是由20名村民打理,每人每天80元,大家不出村就能挣到钱。

蓝田县文旅体育局旅游科科长赵晋说:“‘胡桃树下’民宿是蓝田县以农业产业为基、田园风光为韵、旅游休闲为形的‘文旅+农业’发展新模式的缩影。近几年来,蓝田县积极探索‘民宿+非遗’‘民宿+乡情’‘民宿+民俗’新路径,形成‘一村一特色、一家一主题、一宿一风景’的民宿产业模式。”

陕西省社科院原副院长石英表示,活化乡村记忆,就是以乡愁为“灵魂”,以民宿为载体,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加强人文交流互通,避免同质化竞争,着眼长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乡愁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真正活起来,充满生机活力。

文/本报记者 李永利 图/本报记者 马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