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网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4版:看点
发布日期:2024年09月09日
王保才:在单位第一个承包出租车

扫码看视频

王保才展示他开过的出租车。

在西汽集团企业发展史馆内,一张张图片、一件件实物,勾起参观者无尽的回忆;一台台不同型号的出租车载计价器、一顶顶外形风格迥异的“的士帽”,反映着出租车更新蝶变的历史进程,诉说着出租车逐步融入市民乘客生活的生动故事。

从机动三轮车到小汽车,从单位调度到个人承包……9月5日,61岁的王保才指着一张张照片,向记者讲述了他和出租车的故事。

开上机动三轮车 驻点经营 调度员开派车单

1982年,王保才19岁,那一年,他高中毕业,父亲从西安市第二汽车公司退休。接父亲的班,他成为一名机动三轮车司机。

“我们几个年轻人,跟在老师傅身后学了几个月,便开着机动三轮车上岗了。”王保才回忆道,通过培训拿到驾照,单位给他们一人发了辆机动三轮车,“开上自己的车,心里那个美啊,我们直接跑到咸阳转了一圈。”

王保才说,1980年4月,从15辆“上海牌”出租车开始,西安出租车行业进入了“万国牌”时期,菲亚特、拉达、皇冠等品牌小汽车出现在街头。那时的西安出租车没有计价器,也不是招手停,实行的是驻点经营,由政府批准设置站点。主要以涉外宾馆、饭店、火车站、钟楼等景点为驻点,通过调度站承运业务。那时在驻点等候的除了小汽车,还有一字排开的机动三轮车。

上岗后的每一天,王保才早早前往火车站驻点等候。“乘客要车时,调度员根据路程长短估算价格,乘客先交钱,再由调度员开派车单。我们驾驶员完成一趟任务后,立即赶回驻点排队等候下一趟出车调派任务,不得中途载客。”王保才介绍道,当时挣工资,看的是派单任务完成情况,“没成家,家里兄弟姐妹多,我一门心思埋头苦干,挣到的钱,除了自己花,都交了家用。”

王保才上岗第一年,学徒工待遇,每个月工资18元,一年后,转为熟练工,工资涨到每个月20多元。

承包出租车 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上

有了工作,王保才内心是喜悦的,但就实际感受来说,并不那么好,“开机动三轮车,白天风吹日晒、晚上冷;噪声大,车屁股总是冒着浓浓的黑烟……”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开机动车的王保才不是灰头土脸便是捂得严严实实,同学、朋友即使遇见了也大多认不出来。为提升自身能力,他前往电大学习了3年。

1987年,王保才从电大企业管理专业毕业,在西安市出租汽车公司机关工作。1992年初,公司经营状况每况愈下,不得不破釜沉舟推行单车承包制。驾驶员按车辆车型缴纳一定押金,按月缴纳承包费,车辆维修、保养、油耗等费用逐步由驾驶员承担……了解政策后,年轻的王保才从中看到了希望,几经思考,他辞去机关舒适的工作毅然选择了新的道路,去承包出租车,在单位第一个开上了“波罗乃兹”。

王保才干劲十足,每天开着车行驶在西安的大街小巷,他的感受和之前开电动三轮车完全不同,“车上的座位是软的、车窗可开关,还有收音机……”

随之变化的还有收入。“开始3年,每个月要交承包费,留下的钱也就够日常生活,3年后,挣的钱便都是自己的了,我结了婚,有了自己的家。”王保才说。

父子两代见证 西安出租车“一路驶来”

对于王保才来说,开出租车是自己的事业,但对于出租车更早的认识,来源于父亲。

王保才的父亲拉过黄包车,蹬过人力三轮车。在西汽集团企业发展史馆,王保才指着照片上的人力三轮车,向记者讲了个小故事,“蹬人力三轮车全靠力气,父亲有时会在家附近拉货,遇上货物重时,家里孩子多,他招呼一声,我们便前去帮忙,上坡路,他在前面蹬,我们在后面推。”王保才说,即使现在回忆起来,心里也满满都是一家人齐心协力为更好的生活努力的模样。

父亲靠着黄包车、人力三轮车养活了一家人。王保才从他手中接过接力棒,无论是在驾驶员岗位还是机关,都致力为市民乘客提供优质服务。西安市劳模、全国出租车行业文明驾驶员、全国“青年文明号”获得者……一路走来,王保才获得了众多荣誉。2023年,王保才退休,但他仍持续关注着西安市出租汽车行业的发展。

文/本报记者 陶颖 图/视频 本报记者 代泽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