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虹和学生们进行学术交流。
四十载春秋,陕西省教学名师、西安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的朱虹教授默默耕耘,用心培养了数千名学生。作为一名教育领域的资深教师,她见证了学生们从懵懂无知到羽翼丰满的成长,在无数个日日夜夜里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教育事业。教师节前,记者走进了朱虹教授的办公室,仿佛步入了一个充满创意与温情的世界。墙壁上错落有致地挂满了各式各样的手工作品,不仅是色彩斑斓的视觉盛宴,更是学生与教授之间深厚情谊的见证。朱虹告诉我们,每一件作品都承载着她与学生之间独特的、动人心弦的故事。
“小时候的梦想是当一名火车司机。”朱虹告诉记者,1984年从厦门大学毕业后,朱虹被分配到陕西机械学院(现西安理工大学),开始了教学生涯。在朱虹眼中,每一个学生都是她的孩子,她愿意倾听孩子的故事并成为他们的知音。
朱虹每天都会写日记,以此来记录学习生活。她写得最多的便是自己与学生的故事。一摞厚厚的日记本不仅仅是过去生活的文字载体,更是学生与老师之间无法衡量的感情。当记者问道,在这四十年中有没有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时,朱虹思索许久回答道:“我和学生在一起的每一天都是不可复制的。”
朱虹刚当班主任时,在她的班中,有些学生曾因学业问题面临困境。她便找到学校相关课程的老师给学生补习,她同时也和学生一起学习。朱虹告诉学生:“我和你们一起学,我们一起努力,简单题问我,难题问专业老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这些学生最终不仅提升了学业成绩,还在她的鼓励下,参与了“挑战杯”科技竞赛,并取得了优异成绩。
自2000年起,朱虹便开始指导大学生参加“挑战杯”课外科技活动,并获得各类奖项累计360项,获奖1600余人次。
朱虹说,曾经有一个学生当时成绩很不理想,在师生二人的共同努力下,该学生不仅顺利完成了本科学习,后来还攻读了博士学位,并创立了自己的公司。她始终坚信,每个学生都可以在合适的引导下实现自我超越。朱虹关心学生成长过程,注重学生心理健康,她始终以乐观的心态面对学生,影响学生。她就像是一位人生导师,陪伴和帮助学生克服重重困难。
朱虹说,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塑造品德,而非仅仅传授知识。在她的课堂上,知识是一扇门,而品德则决定学生能否走得更远。她注重因材施教,注重学生快乐与否、幸福与否、是否对生活有希望。她会和学生一起野餐,一起在星空下畅谈理想,也会在学生考试不合格时给予鼓励,她更像是学生的母亲,为学生付出了全部心血。
作为图形图像学领域的专家,她利用专业所长成立了图像与人工智能社团,鼓励学生在课外探索更多的兴趣与学术研究。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知识涵养,塑造他们的责任感与创新力。她很享受教书育人带给自己的满足感,教育是她一辈子践行的最幸福的事。在她心中,教师不仅是职业,更是一生的使命。
郭子荻 本报记者 陈飞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