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秋诗会》。 (视频截图)
“自从春晚《山河诗长安》惊艳亮相,心中的那份期待便如藤蔓般生长。果然,中秋佳节,‘月满长安,诗意中秋’盛会如约而至。”9月15日至17日,《2024中秋诗会》连续三天在CCTV-1和CCTV-10同步播出。西安市民李女士在朋友圈里深情写道,字里行间满是对这场盛会的欣喜。
明月高悬,清辉洒落西安。这座承载着千年历史的古都,在中秋的月色下,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迷人的光芒。央视为何一年之内两次将大型节庆活动选择在西安举行?诸多学者表示,此中既有历史馈赠的丰厚文化遗产,亦有时代变迁中的城市崭新面貌。
唐诗之都 风华绝代
唐诗,是中华民族最为绚烂的文化瑰宝,也是西安至关重要的文化符号。
“月满长安,诗意中秋”《2024中秋诗会》以长安为背景,犹如一座时光的桥梁,连接着往昔的辉煌与今日的璀璨。明月高悬,寄托着无尽的情思,诗词则成为追寻文化韵味与传承情感的密钥。在这个舞台上,中华文化的传承如潺潺溪流,流淌进每一位观众的心田。
月满中秋,良辰如画。这何止是一场视听盛宴,分明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长相思,在长安。” 陕西省诗词学会会长刘炜评认为,长安,是盛唐之都,也是唐诗之都。这里有“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盛大气象,有“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的风情旖旎,有“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的繁华热闹。长安的千般风流,皆能从唐诗里寻得生动写照。
“中国是诗的国度,唐诗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而西安就是唐诗的故乡,是古代诗人心灵与理想的归宿地。”西安财经大学教授、陕西诗词学会副会长李晓刚感慨地说,“近五万首的《全唐诗》与长安有关的就有两万多首,著名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等长期在长安活动,他们很多广为流传的诗篇是在长安创作完成的。如今,西安的大街小巷,乃至一草一木、一景一物,似乎都与唐诗有着解不开的缘分。中秋诗会在西安录制,能更好地挖掘与展示以唐诗为代表的古代优秀传统文化,向世界绽放中华传统文化的迷人魅力。”
诗韵传承 魅力永恒
因为诗会,长安,这片孕育了无数唐诗瑰宝的土地,再度成为了世人瞩目的焦点。
“言及中国诗词,必绕不开唐朝;论及唐诗之盛,亦绕不开长安。”陕西省诗词学会副会长、陕西师范大学副教授许晓春表示,当下,西安市正全力打造“长安诗都”。踏上“唐诗之路”,曲江、辋川、高冠、圭峰等地,仿佛依旧回荡着诗人的浅吟低唱。“唐诗故事”演绎出精彩的舞台展演,引领我们穿越时空,体悟古人的喜怒哀乐。“唐诗之味”吸引着人们进行味觉与视觉的奇妙穿越,唐式酒肆、茶店,让人仿若置身于那个诗意盎然的时代。中秋诗会在西安举行,不仅是对西安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地位的认可,更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一次深刻体现。
著名文化学者肖云儒认为,“唐诗传达了那个时代鲜活的生命精神,无所顾忌、蓬勃向上的青春激情。唐诗、唐韵、唐风不仅属于唐代,它属于整个历史,属于现代,属于现代人,尤其属于现代年轻人。唐诗中的盛唐精神,那强烈的青春和生命感觉,开放融汇的创造精神,以及诗情酒绪的审美情怀,恰似一股清泉,潺潺流淌在我们的血液之中。中秋诗会在西安举行,能让人们更直观地感受到唐诗中的盛唐精神和文化气象,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同时,也为年轻人提供了一个接触和学习传统文化的机会,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明月依旧,诗韵悠悠。让我们以明月为桥,传递对亲人朋友的美好祝愿;以诗词为桥,连接我们共同的家国情怀;以长安之名,致敬我们深厚的文明根基。
长安月圆,诗韵飘香。这座古老的城市,在唐诗的浸润下,定会绽放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芒。
本报记者 夏明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