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本报从即日起开设“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栏目,全景式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陕西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三秦儿女积极投身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激励全省人民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陕西新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您已到达目的地附近,本次导航结束。”9月17日18时30分,利用中秋假期自驾出游的西安市民徐阳,从郑州返回西安,再一次亲历了智慧高速互联互通,“织网”加速,“丝滑”出行。
今年9月底,西安兵马俑专线公路改扩建工程具备通车条件,目前项目主体工程已基本完工,正在进行路容路貌提升;附属工程房建、交安、机电、绿化正有序推进。
“一路创新”并不止于此。从施工工艺到收费方式,从降本增效到智慧化升级……陕西高速公路始终以理念创新、科技创新驱动交通发展,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一条“路”的创新力
“请将通行卡投入托盘,通行费××元,请出示付款码……”市民游客今后再开车通行兵马俑收费站时,这样的智能语音提示将成为一种新常态。
“这是一座集成了自助发卡机器人、自助缴费机器人以及智慧云舱等先进技术以及窄岛化设计的智慧收费站,标志着陕西收费站管理即将迈入智能化新时代。”兵马俑专线公路改扩建设计施工总承包设计经理裴文博说起兵马俑收费站的改造创新,列举了一系列的新变化。
他用“便捷”“亲民”两个词进行了概括。收费站通畅与否,是决定高速公路通行效率的第一道关口。
“在混合车道方面,我们引进了智能缴费机器人和智能发卡机器人,为了处理一些特情的需要增加了智慧云仓,可以远程控制。” 陕西交控集团京昆改扩建项目管理处副处长杨新红说,相较于传统收费站,他们在建设中将智慧交通贯穿始终。收费站采用窄岛化设计,可灵活调整潮汐车道,提升通行能力。连接线设置的光电标志牌,可实时提供景区停车场车位信息,指引游客快速、准确停放车辆。
科技创新就像一粒“种子”,它孕育着无限的希望和未来。什么是创新?创新就是新的赛道。杨新红表示,按照“绿色环保、集约资源、技术创新、智慧引领”的建设理念,从房建、交安设施、机电及景观4大专业出发,全面优化并提升整条公路的建设品质,为游客带来沉浸式的文化体验与便捷的旅行享受,打造成为陕西交通旅游的名片。
一个“人”的高精尖
今年8月初,兵马俑专线公路改扩建工程施工现场,来了两位分别叫智能水线机器人和霍夫曼全自动热熔标线车的特别“工友”。“他们”互相配合、各有分工,既节省人力,又让高速路划线效率翻倍提升。
“别看这个机器人外形小巧,但发挥出的效果却很大。”陕西交控交通工程有限公司标线工程负责人张小鹏说,操作人员只需通过操作终端,选择所要施划的水线,水线机器人便会自动开始施划。“根据实际施划数据统计,智能水线机器人在车道进行标线放样,直线段误差小于1厘米,且支持行车道虚线断点自动标记操作,可达到8小时施划20公里,是人工每天施划水线数量的2.5倍。”
除了这个外形小巧的“小家伙”,另一台体积较大的机器也在紧张作业中。这台机器来自德国,名叫霍夫曼全自动热熔标线车,是陕西交控集团引进使用的首例标线绘制高新技术设备。这台来头不小的设备,又有啥本事?张小鹏介绍,相比传统的人工施划,工效可提高6倍之多。
“机械化、标准化的流程,加上智能控制,可以有效避免人为因素导致的标线厚度结构、尺寸等方面的缺陷。”张小鹏介绍,根据现场实际检测,全自动热熔标线车绘制出的标线厚度均保持在优良水平,尤其是标线的逆反射系数远超标准水平。
技术创新和突破让兵马俑专线公路改扩建项目的一个控制性工程创下了“全国之最”。“下穿陇海铁路框架桥北侧长度53.43米,南侧长度32米,公铁交叉斜交为35度。这个角度属于全国顶推施工作业中最小角度,所以施工难度特别大。”裴文博介绍,除了工序上的艰难,他们还要同时克服陇海铁路线运输任务繁重、列车频率高、作业窗口期短等多重因素。
一张“网”的大智慧
创新是企业的生命力所在。纵观全省高速公路,科技创新以及智慧交通系统应用成果已经遍地开花,结出硕果。
9月11日,科摩罗联盟驻华大使夫人阿西塔走进陕西交控集团,感受我省在交通建设、数字化发展等领域的创新成就。在交控路网监测中心,科技的力量展现得淋漓尽致。这里不仅是陕西高速公路网的“大脑”,更是智慧交通的守护者。通过先进的监测系统和数据分析技术,路网监测中心能够实时掌握路况信息,为公众提供精准的出行服务。
此外,在监测大屏上,工作人员为驻华大使夫人展示了被誉为“天下第一隧”的秦岭终南山隧道。这是我国自行设计、施工的世界最长双洞公路隧道,它不仅因为长度惊人,更在于它在建设过程中攻克了无数技术难题,创造了多个世界之最。
此外,还有工程量和建设规模世界第一的秦岭天台山隧道、洛卢高速的高岭隧道等,这些成果不仅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也为国际隧道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刚才看到监测大屏上实时展示的路况信息,可以提前通过先进的数据分析与处理技术,预警潜在的道路安全隐患,这非常不错。”驻华大使夫人阿西塔说。
截至2023年底,陕西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6738公里,其中陕西交控运营管理路段约占90%,高速公路省际出口达到27个,省内实现“县县通高速”,与周边省会城市形成了“一日交通圈”。
从古丝绸之路的商贸往来,到连接古今、沟通世界的现代交通网络体系,陕西交通建设不断突破技术壁垒,书写崭新篇章。
本报记者 谢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