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留学生与演员们交流互动、合影留念。 (省戏曲研究院供图)
为展示秦腔艺术丰厚的文化底蕴,不断扩大其影响力,由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承办的“秦韵梅香庆华诞——秦腔梅花奖名家专场晚会”于9月14日、15日在北京中央歌剧院剧场精彩亮相。
集结绽放 二十六朵“梅花”同台
秦腔是中国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也是梆子声腔的鼻祖,发源于陕西关中地区和甘肃一带。在发展过程中,秦腔“音随地改”,与各地方言、民间音乐相结合,衍生出庞大的子声腔剧种系统,并以高亢激昂、疏阔豪迈的风格特征,跻身于中国戏曲大观园,丰富了中国戏曲的文化内涵。长期以来,陕西社会各界高度重视秦腔艺术的保护与传承,出台了全国第一个由省级层面制定的戏曲类地方性法规《陕西省秦腔艺术保护传承发展条例》,连续成功举办了两届中国秦腔优秀剧目会演,创作了一批讴歌新时代的秦腔新作品……推动着古老的秦腔艺术在三秦大地焕发出新的生机。
本次演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西北地区秦腔梅花奖得主首次在京联袂献艺,是陕西晋京演出梅花奖得主数量最多的一次,也是进入新时代陕西三大秦腔剧团首次齐聚北京献艺。参演的院团包括被誉为“秦腔最高学府”的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以及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戏曲艺术团体——西安易俗社、西安三意社。
秦腔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马友仙,以及李梅、李东桥、柳萍、侯红琴、谭建勋、李娟、李小锋、边肖、齐爱云、任小蕾、王新仓、张蓓、李小雄、惠敏莉、屈巧哲、李军梅、李淑芳、赵杨武、苏凤丽、卫小莉、张涛、韦小兵、袁丫丫、李小青、杨升娟、王航26朵“梅花”登台亮相,为北京观众奉献了精彩的戏曲盛宴。
演出以强大的秦腔阵容、经典的秦腔作品及新时代涌现的最新佳作选段,全方位展示了秦腔艺术薪火相传、守正创新、继往开来、繁花似锦的强大生命力和永恒魅力。
融合创新 秦腔经典剧目呈现
本次演出是2024年中国秦腔优秀剧目会演中,涌现出的优秀剧目和成果。整场演出由序幕、三个篇章和尾声五部分组成,共16个节目。秦腔《华夏颂》拉开了整场晚会序幕,作为曾亮相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的开幕演出节目,以其昂扬的唱词与唱腔,结合传统武戏的精粹表演,唱出了秦人的慷慨与热情,展示了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
在第一章《红色经典》中,眉户《梁秋燕》《十二把镰刀》,秦腔《红灯记》《血泪仇》,通过对一个个耳熟能详革命故事的精彩演绎,与现场观众一起重温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特别是80岁高龄的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马友仙登台亮相献唱秦腔《洪湖赤卫队》,风采丝毫不减当年,无愧于“秦腔咏叹调”的称号,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喝彩。清华大学的马立新教授是马友仙的资深戏迷,当得知马友仙等秦腔名家来北京演出,便专程赶到晚会现场观看演出,并将精心挑选的花束送给马友仙,表达自己对于老艺术家的敬仰之情。
第二章《古调新弹》中,秦腔《火焰驹》《金榜题名》展示了经典秦腔剧目经过岁月洗礼所散发的历久弥新之美。《戏曲联唱》则通过展示戏曲舞台上生、旦、净等行当的唱腔之美,展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千古一帝》与《陕西地方戏曲音乐联奏》是改革开放后不同时期陕西戏曲大胆求新的成功实践,充分展现了陕西文艺工作者扎实的演出功底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第三章《时代华章》以戏歌《上春山》开篇。这首改编自同名网络歌曲的作品在今年上线后迅速走红,获得了数百万网友点赞,是传统戏曲与流行音乐完美结合的成功案例,体现了不断创新转化的发展理念。秦腔《织梦人》《西京故事》《花儿声声》等节目的精彩演绎感人至深、催人奋进,充分彰显了艺术作品为人民而作、为时代而歌的核心创作理念。
在晚会的尾声阶段,秦腔《杨门女将》以文武兼具、唱做并重的硬功戏将整场演出推向高潮。随后,谢幕曲《大美秦腔》将秦腔的高亢激越与交响乐的恢宏大气相结合,为整场演出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文化交流 展现秦腔艺术魅力
此次演出不仅吸引了国内观众,还引起了一批在北京的外国留学生的兴趣。因为都是艺术类学科出身,他们对于秦腔演出格外感兴趣,在演出结束后热情地与演员们交流互动、合影留念。德国留学生伊莎贝尔表示,自己当时看《武林外传》时,就觉得佟掌柜的陕西话非常好听,现场看秦腔表演有幸听到了许多,感觉很亲切。她说秦腔和之前看过的川剧、京剧不太一样,服装、演唱等方面很有特色,中国的文化确实让人惊叹。
演出现场还设置了“三秦四季·畅旅欢歌”主题展区,展示陕西省打造万亿级文旅产业集群的成果。展区设有陕西旅游产品展示区、陕西好物和文物复仿品体验区、陕西文旅惠民平台咨询区、游陕西APP平台展示区,吸引了众多观众拍照留念。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负责人表示,将以本次晋京演出为契机,继续积极推动秦腔的传承发展,加强交流合作,积极兼容并收集各家之所长,不断推陈出新打造更多艺术精品,为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戏曲艺术事业作出更多贡献。
本报记者 夏明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