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博展示书法。
“壮哉中华,雄踞东方……”9月17日,来自铜川市耀州中学的高一学子张晓博手捧自己书写的《中华颂》声情并茂地朗诵着。“我从6岁起就有一个理想,长大要做一名书法老师,让更多的人感受汉字魅力,爱上汉字,爱上书法!”采访中张晓博告诉记者,自入选全国“新时代好少年”后,这个成为书法老师的理想就更坚定了。
2010年,张晓博出生在书法家柳公权的家乡——铜川。3岁时,张晓博就拿起铅笔学习写字。6岁开始,在父亲的影响下,张晓博开始接触诗词、软笔书法,并把柳体作为主攻方向,刻苦临摹《玄秘塔碑》《神策军碑》等字帖。
“这么多年,晓博也是把苦下了,汗没少流,泪也没少流!”回忆起张晓博的练字历程,父亲张引才告诉记者,刚开始学铅笔字时,张晓博每天都会坐在家门口的石头桌子上写两页字帖,手写酸了就一边抹眼泪一边写。练习毛笔字后,晓博更加勤奋,每天少则100字,多则300字,从不间断。
付出就有回报。现在,张晓博已经能够熟练地书写柳楷、颜楷、欧楷、隶书、篆书、魏碑、行书和硬笔书法,并先后获得教育部第六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艺术作品一等奖、第六届全球华人少年书画艺术大会书法“十强”书画新星等30多项荣誉。8月15日,2024年全国“新时代好少年”先进事迹发布,张晓博光荣在列,展现了新时代陕西少年良好的精神风貌。
柳公权曾说过,心正则笔正。因此,不论是学习还是生活,张晓博都用最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在学校,他是“三好学生”“实践之星”,经常参加学校社团活动;在生活中,他热心公益活动,每年春节前夕为市民义写春联与福字,累计达到了1000余副。他还多次到福利院看望孤寡老人和残障儿童,用自己的压岁钱为他们购买生活用品,送去温暖与爱心。
本报记者 袁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