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在俄罗斯展区选购红酒。 本报记者 马昭 摄
塔吉克斯坦的食品、韩国的化妆品、加拿大的手工艺品……琳琅满目的特色商品、精彩纷呈的现场演出,吸引了众多市民、合作商前来打卡和寻求商机。
丝博会是陕西开放发展的金字招牌,带给陕西的是国际化的信息、资金、项目和更为广阔的视野,成为一个国际化交流合作的新平台。
市民乐享丝路经贸盛宴
“这个酒是真的好,连续3年,我每年都逛会,采买食品器物。”9月22日,正在俄罗斯展区挑选货品的市民杨涛说。在这个展区里,一共展示了8家驰名俄罗斯的名酒精品。
“这是我第二次参加丝博会。上次带来的饮料、酒水很受欢迎,所以这次我们还带来了饼干、果干和糖果等新产品,希望用新产品引来更多客人的品尝、关注。”为了向客人提供试吃服务,来自塔吉克斯坦的伟子班仔细将蜂蜜倒进玻璃罐。她已经很熟悉展会工作,对达成新合作充满期待。
“我是丝博会的老朋友。”来自加纳的王麦克告诉记者,其熟练的中文水平就是他四度参加丝博会的“成果”。“加纳的纯天然产品十分受中国消费者的欢迎,乳木果油是我每次参加丝博会的必带产品。”王麦克表示,随着对中国消费者的喜好愈加了解,他发现有特色、极具民族风格的产品极受欢迎。
“世界枸杞在中国,中国枸杞在青海。我们是国内首批获得中国枸杞有机认证证书的企业之一,品质绝对能保证……”赵英宇正给前来咨询的游客介绍着产品。听完介绍,驻足的观众忍不住买了两袋。
这是赵英宇第三次带着都兰的枸杞参加丝博会。她说,企业种植基地和产品均通过欧盟、美国、日本、加拿大有机产品认证。每次来到丝博会都有不一样的收获,这次希望能探寻到更多合作的空间。
步入美食区,宝鸡擀面皮、臊子面,杨凌蘸水面,汉中热米皮等地方特色美食,开启了“舌尖上的丝博”模式。“一来就卖了200多碗了!”卖粗粮面皮的高师傅笑得合不拢嘴,一众食客还在不断涌向他的摊位。
一个个展品琳琅满目的展厅、一场场精彩纷呈的展演、一件件极具特色的产品,让市民们沉浸在这场丝路经贸盛宴中,也激起了他们更多的购买欲。
深度合作推动科研成果转化
随着航空航天技术的不断创新,对材料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西安凭借其坚实的增材制造产业基础,构建了一个涵盖材料研发、设备生产及应用开发等多个环节的完整产业链。丝博会苏州展区,江苏威拉里新材料有限公司带来了高温合金、钛合金等粉末样品,这种材料在航空航天和能源领域有着广泛应用。
公司营销中心销售经理郭峰说,目前公司已经与行业领军企业如铂力特、西安空天、国宏天易等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同时与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增材院等多所国内顶尖高校及科研机构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实施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与产业化进程。
作为古都,西安有“天然历史博物馆”的美誉,文物保护工作重要性不言而喻。重现千年之前文物的光彩,新一代技术的应用必不可少。
江苏沃飞激光技术有限公司研发的激光清洗机,就能更好地还原文物本来的面貌。在激光的作用下,液膜温度快速升高气化,气化的瞬间产生冲击波,作用在污染物颗粒中,可以让污染物基本上脱落。公司总经理周保充介绍,目前,沃飞激光完成了多款关键技术指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激光产品的研发与生产,并已经同陕西历史博物馆、法门寺、西安博物院在文物表面污染物去除方面建立了合作,此外,正在与西北工业大学进行激光研究的合作。
苏陕东西部协作成果展位特色农产品吸引了不少观众。依托苏陕协作机制,商洛花想蜂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落地秦岭山区,致力于秦岭蜂蜜标准化深加工,年产土蜂蜜200吨、产值2000万元,入选商洛首届“商山伴手礼”优选名录产品。
促进开放让更多项目落地
从“共建新平台,共促新发展”到“互联互通互融·共进共享共赢”,再到“深化互联互通·拓展经贸合作”,细数历届丝博会主题的变迁,不难看出陕西从西北内陆省份到向西开放前沿的嬗变。
除了不断地“走出去”,越来越多的好项目也在陕西落地。本届丝博会集中签约仪式上,共签约项目70个,主要涉及高新技术、航空航天、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现代能源、农旅融合等多个领域,总投资约1115亿元。
丝博会是陕西开放发展的金字招牌,带给陕西的是国际化的信息、资金、项目和更为广阔的视野,实实在在让一个区域性贸易交流展会变成了一个国际化交流合作的新平台。
以丝博会为平台,陕西与多个国家的大交流、大融合、大开放、大合作正在徐徐展开。数据显示,2013年至2023年十年间,陕西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累计进出口值达1.34万亿元;年度进出口总值由416.6亿元增加到2098.6亿元,年均增长17.5%,占陕西外贸总值比重从33.4%增加到51.9%,已占据半壁江山。
本报记者 谢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