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网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6版:看点
发布日期:2024年09月24日
关中陕南陕北三条科普大篷车线路启动
让科学的种子生根发芽

小学生现场体验各类科普演示仪器。 本报记者 马昭 摄

9月23日,省教育厅和省科协联合开展的“陕西省科普大篷车百县行”活动,启动关中、陕南、陕北三条科普大篷车线路,将科学教育送到农村地区、革命老区、薄弱地区的中小学,促进城乡科学教育资源均衡共享。

关中陕南陕北三条科普大篷车线路启动

随着关中、陕南、陕北三条科普大篷车线路的启动,陕西科技馆展教二部主任崔岩再一次踏上了“撒播科学种子”的路,他和团队将为安康市白河县城关小学的学生们带去一场“科普风暴”,这也是三条科普大篷车线路中的第一站。

线路启动当天,科普大篷车开进了太华路小学。活动现场,各式各样的科普展品一亮相,就被孩子们包围住了。“快来看,这个太神奇啦!”孩子们兴奋地点击展品按钮,感受着力学、光学、磁能等科学现象的神奇魅力。有趣的气悬浮球、沉浸式的VR虚拟现实……每一项展品都深深吸引着孩子们,引发他们的阵阵惊叹。他们向身边的科普工作人员和科学老师提问学习。孩子们惊叹于神奇的科学现象,兴致勃勃,亲历各种有趣的实验活动,感受科学和技术带来的丰富知识与快乐。

“科普大篷车是学生们最期待的项目之一。能让孩子们尝试科学实验,激发学习兴趣,非常有意义。”崔岩说,今年与团队的成员已经开展了38场科普大篷车进校园活动。“我们是一支‘科普轻骑兵’,让科技馆动起来,把知识送到更多孩子面前。”

播撒科学的种子 让其生根发芽

崔岩和团队的9位成员负责科普服务工作。“原来是工作人员照着展品说明书介绍,现在我们有了专业的科普老师,展品也由原来单一的车载科普展品增加了移动球幕影院、科学实验和科学课堂,科普展品的更新以及科普讲解更多地变为实验体验,团队的科普服务能力有了很大提升。”崔岩告诉记者,每年春秋开学季是团队最忙的时候。3月有“科技之春”,9月有“全国科普日”,团队的档期排得满满当当,每周都在基层开展进校园活动。他们经常是周日下午赶到县城,第二天一大早出发赶往乡镇学校。

宋远是陕西科技馆科普大篷车的科普工作者,在这个岗位上已经是第十个年头了。“种下科学的种子,它会生根发芽。”这是宋远工作中感触最深的。“我们去白河的时候多一些,当孩子们第一次见到科普展品时,眼里是有光的,他们充满了好奇,求知的欲望在一个个疑问中展现,当这些孩子大一些时,他们思考的是这些科学现象背后的原理,这种由有趣好奇向探知转变的过程,不就是科学的种子生根发芽的过程吗?”宋远说。

科普大篷车不断升级 科普内容逐渐丰富

从城镇到乡村,从校园到社区,科普大篷车走遍了陕西的各个角落,打通了科普工作“最后一公里”,以科普展品、科普图片、科普音像制品的形式,展示科学知识和宣传科学理念,让参观者动手动脑,在娱乐中接受科学熏陶,激发青少年创新热情和创造能力。

“从2003年陕西科技馆配备全省第一辆科普大篷车开始,科普大篷车从无到有,从有到新,现已发展为集新Ⅰ型科普大篷车、Ⅱ型科普大篷车、Ⅳ型科普大篷车等多种类、多批次的多样化流动科普品牌。”崔岩介绍,目前陕西省共有科普大篷车103辆,主要分布在全省各地市县区,由各级科协、科技馆管理运行。截至目前,全省科普大篷车累计开展活动1.3万余场,服务公众980余万人次,行驶里程290余万公里。

崔岩表示,陕西科技馆科普大篷车团队不断创新巡展内容,展出项目从单一的车载展品、科普展板,发展为包含自创科普实验剧、VR体验、球幕影院、古典益智玩具、科普资源包、无人机、机器人、科学课堂等多元化展项结合的科普活动,使科普大篷车巡展工作更有针对性,使巡展活动真正做到不断更新、与时俱进。

陕西省科普大篷车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从第一辆木箱展品科普大篷车到现在覆盖高新科技、生活常识、基础学科、历史文化、科学家精神等多领域的各类科普大篷车,打造覆盖乡村的科普服务网络,推动优质科普资源下沉基层,力争实现科普“一个不掉队”。

本报记者 王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