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网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3版:要点
发布日期:2024年09月26日
一年好“丰”景:“粮田”变“良田”

金秋时节,在陕西省安康市汉阴县凤堰稻作梯田系统的核心种植区——漩涡镇茨沟村,村民吴兆顺正站在自家金黄的稻田边,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伴随着中国农民丰收节的喜庆氛围,陕西省作为农业大省,其丰收景象也特别引人注目。

“今年是个丰收年,我们的水稻长势非常好。”吴兆顺兴奋地告诉记者,他今年种了3亩多水田,一亩地能有1000斤以上的产量。“每年,我们把家里吃的留够,其余都卖完了,有时游客来玩还要买我们的含硒大米。”

陕西省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基地。近年来,陕西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以绿色、高质、高效为发展目标,不断引入新技术、新设备,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在陕南,水稻即将迎来一年一度的丰收,而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粮田”正逐渐转变为“良田”,新质生产力在农业领域大显身手。

在汉中市略阳县,数字技术已经深入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从“智慧化乌鸡养殖场”到“智能蔬菜育苗大棚”,再到“‘数字+病虫’测报基础设施”,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改变了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

汉中市略阳县一家农业发展公司的销售经理左鹏介绍,近两年,凭借秦巴腹地的略阳乌鸡绿色养殖场景和性价比较高的农特产品,他们在网络直播平台赢得了良好口碑,每场直播都能吸引大量观众,销售额在高峰时可达数十万元。

2022年11月,略阳被确定为第二批省级数字乡村试点县,打通数字乡村发展的行业壁垒,提出“三结合、三捆绑”工作模式,即结合巩固衔接工作推进数字基础建设,结合产业转型升级强化数字项目建设,结合乡村治理整合数据网络建设;同时,通过捆绑使用政策、资金和人才,有效破解了工作推进、项目建设和技术支撑等难题。

略阳的数字化之路只是陕南地区乃至整个陕西省推进现代农业数字化的一个缩影。

在三秦大地,数字技术、生物技术等科技创新成果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全过程。

除了数字化转型,陕西省还注重农业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农业景观,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为农民增收开辟新途径。在凤堰梯田,每年丰收季节都会举办“稻田文化节”,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赏梯田风光、体验农耕文化,并购买当地特色农产品。

为了进一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陕西省还加强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利用电商平台和社交媒体拓宽销售渠道,让陕西的优质农产品走向全国乃至全球市场。在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越来越多的农民像吴兆顺一样,不仅种得好,还卖得好,实现了从“田间到餐桌”的无缝对接。

陕西省高度重视农业可持续发展,推广生态农业模式,减少化肥农药使用,保护生态环境。在凤堰梯田周边,生态湿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的实施有效改善了区域小气候,为水稻种植提供了更加有利的自然条件,形成了良性循环。

在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上,陕西农业正以一种全新的姿态,沐浴着数字技术与绿色生态的春风,绘就出一幅幅丰收的壮丽画卷。金黄的稻田、智慧的农场、热闹的乡村文化节……这一切都是陕西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璀璨明珠,照亮了农民们的心田,也照亮了乡村振兴的光明前景。

本报记者 石喻涵 实习生 董醒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