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学生记者”在“龙门”,感受黄河大峡谷的壮美景色。
9月21日至22日,由陕西省思政课教学“三秦学生记者”社会实践活动组委会办公室、三秦都市报社和泾河新城第二学校联合主办的2024年秋季思政课社会实践活动启动,300余名“三秦学生记者”带着希望与期待乘坐火车一路向东,前往历史文化名城韩城,开启秋季首场思政课社会实践活动。
9月21日11时15分,载着“三秦学生记者”的火车由西安站缓缓出发。窗外,山川美景如画;车内,“三秦学生记者”好奇又激动。很多第一次乘火车的学生兴奋不已,开心地分享着自己的感受。“本次活动充满新意,以前都是坐大巴,这次火车之旅,一定会让我们有不一样的感受,让人很期待。”
在博物馆上一堂特殊的思政课
中午时分,“三秦学生记者”到达韩城。用过午餐后,首先来到梁带村芮国遗址博物馆。
“请众学子入城!”礼官宣读文书,迎接“三秦学生记者”的是一场盛大的西周迎宾礼。随后,举行了2024年秋季思政课社会实践活动的开营仪式。在开营仪式上,泾河新城第二学校赵亚锋主任表示:“这两天,同学们将以‘三秦学生记者’的身份走进韩城的历史遗迹,聆听这座城市的感人故事。探访革命旧址,感受革命先辈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如何以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开辟出一条通往胜利的道路。希望同学们通过本次社会实践活动,深刻理解传承好红色基因不仅仅是对过去历史的缅怀,更是对未来责任的担当。”
芮国遗址博物馆副馆长蔡海鹏介绍说,中国2000多年前的历史文物,在芮国遗址博物馆里有完整展现。文物虽然不会说话,但包含和承载的文化会给人们传达智慧和精神的力量。
在梁带村芮国遗址博物馆内,“三秦学生记者”被其中的青铜器、陶器、金器、玉器等所吸引,或驻足观赏文物,或细声讨论,或认真做笔记。他们把博物馆当成“第三课堂”,在博物馆里上了一堂特殊的思政课。
追忆革命历史 传承革命精神
“三秦学生记者”还走进八路军东渡黄河出师抗日纪念园,聆听了八路军东渡黄河的感人故事,学习先烈们英勇无畏、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八路军东渡黄河出师抗日纪念碑前,师生们神情庄严,向纪念碑敬献花篮,以此表达对先辈们的敬仰之情。结束一天的行程,同学们卸下疲惫,走进《史记》文化大讲堂,了解司马迁的一生。
践行“第三课堂” 感受古城魅力
9月22日上午,“三秦学生记者”来到“龙门”。乘船穿越黄河大峡谷,感受两岸断山绝壁的壮美景色。遥想当年大禹治水凿龙门的故事,感受诗人李白笔下“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的豪迈之气。随后,“三秦学生记者”来到已有700多年历史的党家村,打卡看家楼、节孝碑、文星阁、大祠堂等古建筑,品读家风家训,接受文化熏陶。
韩城的遗址文物众多,古城是古建筑最集中的地方,特别是古城三庙,是韩城古城这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一个缩影。中午时分,“三秦学生记者”走进韩城古城。韩城馄饨、羊肉饸饹、花椒酸奶、锅巴等特色美食让同学们大饱口福。
八年级(2)班的杜治轩同学对记者说,除了美食、美景外,本次活动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八路军东渡黄河出师抗日纪念园,聆听和感受革命先烈们不畏艰险渡河抗日,让我非常感动。
赵亚锋告诉记者,泾河新城第二学校始终贯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幸福生活奠基”这一办学理念,注重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助推学生全面发展。本次活动让同学们了解历史文化名城——韩城,践行“第三课堂”,也在这段充满探索与发现的成长之旅中,培养了学子们的社会责任感,这次思政之旅对同学们也是一次深度磨砺。
文/马佩佩 图/本报记者 陈飞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