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新中国第一代纺织女工,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涌现的全国劳动模范。因练就掌握“五一织布工作法”而月月超额完成生产任务,连续破全国纪录。她曾和赵梦桃等一起赴国外学习访问,被誉为陕西纺织战线的“劳模双星”而享誉全国……
9月26日,记者采访了新中国第一代纺织女工代表林秀英。
连连打破全国纪录 月月超额完成任务
走进林秀英的家,今年已经86岁高龄的老人,见到记者热情地打招呼。
房间内桌椅已经斑驳,桌上整齐摆放着书籍、报纸和笔记。因为眼疾,林秀英每次看书时间不能过长,于是,她只能每天增加读书看报的次数。
采访是从一本名为《曾经的岁月》的书开始的。
林秀英出身于贫寒农家。1952年,年仅14岁的林秀英通过考核顺利进入咸阳陕棉一厂,成为一名织布工人。1955年10月,作为工人代表,林秀英与上百名纺织姐妹一同调至西北国棉四厂。“新厂区坐落在西安东郊,四周杂草丛生,沟壑纵横,当时的条件比较艰苦。”老人回忆道。
新厂建成后,为方便纺纱工作,林秀英和其他纺织姐妹齐刷刷剪成“男人头”。工作中,她苦练操作手法和改进技术,最终练就和掌握了“五一织布工作法”,实现了从1人看4台老式织布机,到1人看24台自动化织布机,最后看36台织布机。
不仅如此,她还同时练就1分钟打结30个的“绝活”,处理断经从每根18秒减到10秒,处理断纬从3秒减到2.5秒,连连打破全国纪录。不仅月月超额完成生产任务,而且大大提高了产品质量。1956年6月,林秀英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成绩的取得,和林秀英的奋斗分不开。为了上班期间减少上厕所次数,她坚持上班前和上班中不喝水。上夜班最难熬的凌晨两三点钟,她买几颗水果糖,揣在口袋里,要是打盹了就含一个,尽可能让自己集中注意力。
“连续2年不出次布,打破了全国纪录。”如今,回忆起曾经的成绩,林秀英仍很谦虚。1959年10月,她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者,进京出席全国群英会,代表陕西代表团上台领奖。
这一年,林秀英和赵梦桃等全国英模一起赴国外学习访问。从此,这位陕西纺织战线的“劳模双星”享誉全国。
岗位变了 劳模本色不变
“我永远是新中国的纺织女儿。工作变了,岗位变了,纺织工人和劳模的本色不能变!”1975年8月,林秀英调往省总工会工作。她把国棉四厂作为深入基层、联系群众的一个点,每年元旦、春节、五一、国庆,都利用休息时间到四厂生产车间坚持义务劳动。
“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事,没想到组织却给我这么大的荣誉……”面对荣誉,林秀英表达的只有感激。“我只能更加努力地工作,才能不辜负党和人民对我的认可。”
1999年11月,林秀英光荣退休。“永远听党话、跟党走”是林秀英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她教育子女的准则。
“想想赵梦桃,想想当年那些从全国各地来支援大西北的纺织工人的付出,我的这点成绩算什么。我还有什么理由向组织提要求、要待遇。”采访中,谈起赵梦桃,老人的眼里闪着泪花:“梦桃比我大三岁,是我的好姐姐。我们一起参加全国群英会,她提出的‘永远听党的话,不让一个姐妹掉队’精神永远激励着我!”
临走之前,林秀英执意取出一个盒子,给记者抓了一大把糖果:“来!吃糖,多吃点!”
本报记者 石喻涵 实习生 董醒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