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高校外语教学不仅是语言知识的传播,更是文化传播、价值引领与思政教育融合的过程。为了有效将思政教学融入外语课堂及社会实践活动中,在具体教学中,我们作了多方面的深入探讨与实践。
课程内容思政化。在外语教学中挖掘思政元素,不能无中生有,要有合适的切入点,依托教材深入挖掘,才不失为一种有效途径。因此,在课程内容设计上,教师既要讲好语言课,还要深入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在具体实施中,我们反复研究,通过介绍中国与外国历史、文化、社会现状等方面的差异,将教材内容融入爱国主义教育、传统文化自信、国际视野拓展等思政主题。强调文化多样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
语言技能与思政并重。在教学中,教师非常注重语言技能与思政教育的并重发展。通过设计具有思政内涵的语言学习任务,在教授外语词汇、语法的过程中,穿插介绍与外国的历史、地理、政治等相关的知识点,引导学生认识到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学习外语也是了解他国、增强自身国家认同感的一种方式。通过对比分析中外语言表达上的差异,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和文化自信,让学生们明白学习外语是为了更好地传播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社会实践中的思政实践。课堂之外,教师不断组织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中外文化的交流碰撞,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国际理解力。同时,带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到外企实习、参与中外友好交流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工作生活方式。通过社会实践,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我国的发展成就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增强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以榜样的力量引导学生成长。在教学形式创新上,学校与教师邀请在中外文化交流、国际合作等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校友或专家举办讲座,用他们的亲身经历和成就激励学生,传递正能量,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同时,鼓励学生寻找并学习身边的榜样,通过榜样的力量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目标,实现自我成长。
培养批判性思维。在外语教学中,鼓励学生以批判性思维审视中国及世界各国的文化、社会现象,学会独立思考、理性判断。
总之,高校外语教学中的思政融合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和创新,通过多维度、多层次的策略与实践,构建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育人新生态,培养出既精通外语又具备良好思政素养的国际化人才。
西安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师 杨紫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