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看视频
助盲跑活动。
一根陪跑绳,一端握在盲人的手中,另一端握在志愿者的手中。他们一起摆臂、迈步,向前奔跑。
他们追光的姿势,与金黄的银杏叶、火红的枫叶,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秋日画卷……
“向着快乐出发!”
11月2日,在西安世子公园内,4位盲人和20多位志愿者正在进行热身运动。
4位陪跑员拿着陪跑绳,分别与4位盲人结对。
除了陪跑员外,盲人前面有领跑员,只见她挥舞着旗帜,清除路障。盲人右边有右护卫,后面有后护卫。形成了4位志愿者服务1位盲人的“矩阵”。
“向着快乐出发!”随着领跑员的喊声,大家向前迈出了步伐。
这一步,对于第一次参与跑步的盲人何锋来说很不容易。起初他担心有东西会撞上自己,也害怕摔跤,听到周围有声音,会立刻停下脚步。最终,在志愿者的鼓励下,他迈出了坚定的步伐。“志愿者拿着陪跑绳带着我,慢慢地,我就不害怕了。”何锋说,以后自己要坚持锻炼身体。
盲人卢勇在志愿者的陪伴下,慢慢跑了起来。“25岁那年,我因突发疾病导致失明。我们盲人看不见,所以一般不爱出门、不爱运动。其实生命在于运动,长期不运动对身体的危害比较大。”卢勇和志愿者边跑边聊。
孩子们在助盲跑中成长
参与助盲跑活动的志愿者,有大人也有孩子。
“陪跑绳也叫助盲绳,这根绳子是他们的‘眼睛’,也是我们勇往直前的纽带。”市民何俊贤回忆道,8月初,她在公园散步时看到有助盲跑活动,当时陪跑了一次,觉得很有意义。此后,在每周的周六早上,她都会带孩子一起来陪盲人跑步,后来她的老公也加入了助盲跑的行列。何俊贤说:“我喜欢跑步,不过我一个人跑步单纯是为了锻炼身体。而参与助盲跑,会感觉有一种责任在手里,全程要保证盲人的安全,要避开人群、避开各种障碍物。”
“从今年5月份开始,我们学校的许多学生跟着父母,每周末坚持到世子公园参与助盲跑活动。”西安航天城第四小学德育主任王珊珊说,孩子们不仅用实际行动为盲人朋友提供帮助,也在助盲跑中成长。
学生志愿者张煜煊担任一位盲人的陪跑员,她说:“刚开始,这位盲人叔叔的步伐比较慢。我才意识到,他们跑步跟我们不太一样。后来,我就和他保持同样的步伐,能帮助到他,我心里暖暖的。”
学生志愿者马丁歆是右护卫,她表示,虽然有点累,但是自己坚持了下来,因为要保护好盲人叔叔。担任后护卫的卢芊伊和韩沐妍,用“很有成就感”“很自豪”表达了各自的感受。领跑员王子丹开心地说:“盲人叔叔很信任我,我不能辜负这份信任。”
心中有光 脚下就有路
谈起助盲跑活动的由来时,今年36岁的盲人惠斌向记者讲述道,他13岁时因一场意外导致双目失明,左胳膊受伤,在经历了一段痛苦的挣扎期后,他坚强地挺了过来。学习按摩手艺,后来一直从事按摩工作。有一次,得知他的朋友在别的城市参加过助盲跑活动,他也想参加,但苦于没有渠道。惠斌说:“后来,我遇到了一位顾客张小娟,在聊天时,我讲了我的心愿。她说,她们团队可以帮助我实现心愿。”
“我颈椎不好,去一个按摩店按摩,当时给我服务的是一位盲人,叫惠斌。他想到公园走走、跑跑,但是没有人陪着他。”张小娟是陕西青年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中心主任、青兜兜公益市集项目发起人。她回忆道,从5月份开始,他们联合筹办青兜兜助盲跑行动,还向北京助盲跑负责人宋海峰请教了相关注意事项。
“这项活动开展有半年了,凡是新参与活动的志愿者,我们都要对其进行培训。”张小娟称,首先,要确保安全;其次,志愿者陪盲人跑步的时候,要有节奏上的合拍,要形成一种默契;第三,希望志愿者带着“心”来,要热心,要有爱心,要学会倾听盲人的声音,观察盲人跑步的节奏,也要适当地去和盲人聊天,让盲人朋友觉得不陌生、很安全、很愉快。
截至目前,已有10多位盲人、300多位志愿者参与这项活动。“有一位参加跑步的盲人董小社,他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参加西安马拉松赛。”张小娟说,她也希望有更多的志愿者一起助力更多的视障朋友敢于走到户外,在奔跑中寻找“光明”。
文/图/视频 本报记者 姬娜 实习生 陈嘉婧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