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赛选手激情奔跑。 本报记者 马昭 摄
11月3日7时30分,2024西安马拉松赛在永宁门鸣枪起跑。3.5万名马拉松爱好者怀揣着对跑步的热爱,用双脚丈量这座城市。
“跑马”也是“跑城”。如何让一场赛事“点燃”一座城,让马拉松的“流量”转变为经济的“留量”?对于城市来说,马拉松已经不是一场简单的比赛,既是竞技,又是经济,是为城市代言的特色名片,是拉动地方产业和经济的重要机遇,越来越多的城市通过举办体育赛事,将活动的流量变成了消费的能量和经济的增量。
马拉松成城市文旅消费“引擎”
2024西安马拉松赛共开放3.5万个参赛名额,在6天的报名时间里,累计有204082人报名。报名运动员来自34个国家和地区。
“因体育赛事奔赴一座城”,跑马选手从各地纷至沓来,引发了体育市场消费热。随着中签结果公布,西安进入了“西马时间”。马拉松也已经成为拉动城市文旅市场发展的消费“引擎”。
当得知西安马拉松中签时,跑友钟俊杰非常兴奋,这位来自上海的跑步爱好者立刻预订了10月31日晚从上海飞往西安的机票。
钟俊杰是一名律师,他的跑步故事得从2015年说起。刚开始跑的时候,只是觉得好玩。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对跑步的热情愈发深厚,开始尝试设定更高的目标。
对他来说,马拉松比赛也是游览各地的好机会。钟俊杰坦言,他很喜欢借比赛之机,到不同的城市走走看看。而西安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更是他心仪已久的地方。今年,他已经两次来到西安,但每次都有新的发现和感受。
谈及期待,钟俊杰说,西安既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又有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有让人垂涎三尺的美食。“这次马拉松的路线也很有特色,我想跑在这样的路线上,一定会是一次难忘的体验。”
像钟俊杰一样有这种想法和计划的跑友还有很多。在现代城市研究学者牟强看来,马拉松并非只是一场单纯的体育赛事,它不仅能促进消费增长,还能带动旅游、文化等诸多产业发展。对很多城市来说,马拉松也是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重要抓手。
将“马拉松热”的流量变为“留量”
2024西安马拉松赛事精心设计了穿越西安多个著名地标的路线:奔跑中,参赛者们可以见证古城墙、钟鼓楼、大明宫等历史遗迹的庄重与古朴,也可领略奥体中心、西安国际会展中心等现代景观的开放与创新。跑友们每一步都踏着不同的风景,每一滴汗水融入这座城市的记忆。
记者注意到,2024西马赛事包以“完赛快乐,碳水走起”为标语,除包含专业的比赛必需品外,还加入了泡馍、小甑糕、凉皮、biangbiang面等地道西安美食。这样贴心的设计不仅为选手提供了能量补给,更成为推广西安美食和旅游文化的生动窗口,展现体育赛事与地方经济文化融合共生。
“我第一次参加‘西马’是在五年前。”西安市民李嘉伟回忆,他那时候可以看到很多正在建设的项目,而今,这些项目大多已经完工,并成为西安的新地标。“我会用手机记录下沿途的风景和变化,分享给朋友们。我想让他们知道,西安是一座充满活力、不断进取的现代化城市。”李嘉伟表示,如今,一日比赛多日停留,一人参赛多人消费已成为马拉松的新特点。一场大型路跑赛事,不仅是一部城市的宣传片,更能把赛事“流量”转化为消费“留量”。
“体育+”激发经济活力
马拉松作为一种城市现象级的体育活动,越来越多的城市通过举办赛事,将马拉松的流量变成了消费的能量和经济的增量。
《2023中国田径协会路跑工作报告》显示,以马拉松为代表的中国路跑赛事数量,从2016年的328场增加到2019年的1828场(800人以上规模赛事),路跑赛事参与人次从280万增长至712万,赛事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的300余个城市。
“西马已经成功地将体育与旅游文化相结合,未来应进一步深化这种融合。”陕西省社科院文旅研究中心主任张燕建议,可以设计更多具有西安特色的旅游线路和产品,如“马拉松+历史文化游”“马拉松+美食体验游”等,同时加强品牌宣传,将西马打造成为国内外知名的体育旅游品牌,提升西安的城市形象和知名度。“借助西马的影响力,鼓励和支持本地企业参与马拉松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产业集群效应。积极推动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合作,共同参与赛事的筹备和运营。通过合作与共享,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效益的最大化。”
本报记者 赵明 石喻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