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天是第二十五个记者节,我们满怀敬意,向每一位不辞辛劳、坚守岗位的新闻工作者致以最深切的敬意!
他们以笔触为舟,航行在人间百态的海洋,以镜头为眼,捕捉社会万象的每一个瞬间。回望这一年的风雨兼程,新闻工作者们的身影活跃在基层一线的每一个角落,穿梭于田间地头的泥土芬芳,见证重大活动的辉煌时刻,直击新闻事件的第一现场……他们牢记初心使命,用每一个生动镜头、每一篇真情文字,讲好新时代故事、触摸新时代脉搏。
在这个意义非凡的日子里,我们邀请工作在一线的编辑记者们,分享他们那些难忘的采访经历与深刻的内心体会。让我们一同感受他们那份对新闻事业的热爱与执着,体会那份在光影中前行的新闻情怀。
记者节,让我们继续出发
■张宸豪
截至今年记者节,我已经在三秦都市报社工作3449天了。岁月渐长,一步步走来,我如同渴望探索无尽未知的探险家,体验了一个媒体人在新闻岗位上能体验的大多数一线岗位。我上过多年夜班,扛得住高强度的工作,我能写稿、会拍照,熟练掌握摄影摄像技巧,能策划并剪辑各类视频,如今又如饥似渴地扎进AI技术的海洋。我像每一个媒体人那样,焦虑的内心充满本领恐慌,依然不敢自称“全媒体记者”。但从一次次采访中,我似乎找到了关于那个“疑惑”的答案。
践行“四力”,是我历次采访、拍摄中最坚实的底色。正因如此,我养成了一个小习惯,每天出门总是背着一个硕大的背包,包里有记者证、相机、稳定器,也有水壶、纸巾和一些常备药品,有时还会装上无人机。外人都会疑惑,我的包怎么这么重,每天背这么多东西做什么?我回答,这背包就是一个移动工作站。
有一天加班到很晚,我打算走路回家。路过西安五路口,看到一位外国友人在地上写书法,是那种蘸水毛笔字。我恰好带了纸笔,又刚好背了相机和麦克风,采访效果比我想象得更好。外国友人说自己很喜欢中国文化:“我爱中国,我愿意做中国文化的传播者,愿意当中英友好的桥梁。”一句话,把这个小采访提升到一个我始料不及的高度。我连夜剪出了视频,发布后流量果然不错。这让我更加确定,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珍贵的不仅是新闻的真实性和深度,更是怀揣主动出击的勇气与担当。新闻是一项 24小时无休的事业,记者永远在路上。
作为一名记者,我时刻准备着奔赴现场,去记录、去传播每一个新闻、每一个平凡人背后的不凡事。
努力,会被看见
■侯敏
时间伴随着成长,时间带来了收获。
当时间从灯光下、从版面上、从字里行间溜走,当鬓角悄然地蹦出零星的白发,当什么都不突出的我,腰椎间盘开始突出时,我有些焦虑了。开始怀疑这是不是常年熬夜久坐的原因,或是工作压力大所致?可是这依旧不能改变我对这份工作的热爱,喜欢编辑这个职业,它让我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当付出得到认可,当手里捧着新闻奖证书时,这种成就感和自豪感,瞬间抚平了一切焦虑。
新闻工作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项挑战。从事编辑工作这几年,为了这门“艺术”,我不断挑战着自己认为的不可能,编辑对稿件不是简单的文字加工,而是创造性继承与创新性发展,新闻信息的表达,不光是用文字去叙述,有时候还需要靠版面语言去阐释,使新闻事件更加立体鲜活地得到呈现,这样也会更有吸引力和冲击力。就这样我一步步摸索着前进,一点点地借鉴学习积累经验,一次次地尝试创新,当用尽心思拟出的标题被评为好标题时,当和组版编辑尽情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做出的版面得到认可时,所有的努力都有了具象化的体现。
作为媒体人,我们的职责使命是及时准确地发布新闻信息,记录和传递社会的声音和温度,回应读者的关切,而这所有的前提就是要做到准确及时。所以既要坐得住,又要走出去;既要看得出,又要看得远;既要想得细,又要想得深;既要善于编,又要长于写。我逐渐地在一篇篇稿件的阅读中提高了自己的能力,对文字间出现的不合常理、不合逻辑的地方处处保留怀疑的态度,及时与记者沟通,核实信息,审慎地对待稿件,力求准确无误。同时还要解决想不到、看不透、理不清的问题;解决写不好、改不精、表达不准的问题。
学无止境,我会不断地提高对自身的要求,努力让每一篇稿件经过修改润色得到更好的呈现,将制作精良的版面奉献给读者,只要努力着进步着,一切就会越来越好。
我也相信,努力,会被看见。
行走三秦大地 做新闻行业的探索者
■谢斌
2024年,多次参加陕西重点项目观摩活动,我就像个探索者,在陕南、陕北和关中的大地上穿梭。这一路,我亲眼看到了一幅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壮丽画卷在眼前缓缓展开。这既是展示陕西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果的盛宴,也是深入洞察发展路径优化改进的好机会。
关中是陕西经济的核心区,发展活力超强。在先进制造业园区,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这些产业汇聚在一起,产生了强大的力量。科技创新园区里,科研人员忙个不停,他们研发出的新技术、新产品,一直引领着行业发展的潮流。
陕南青山绿水环绕,重点项目就像一颗闪耀的绿色明珠。在观摩中我发现,陕南靠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态优势,绿色产业项目发展得红红火火。生态农业项目里,现代化种植技术和传统农耕智慧融合起来,产出的有机农产品特别受欢迎。
陕北以前是黄土高坡,现在可不一样,这里正经历着能源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大变革。新能源项目就像新鲜血液一样,给这片土地带来了新活力……
在观摩过程中,我努力践行“四力”。脚力让我穿梭于各个项目现场,用脚步丈量发展的长度,深入到每一个生产环节去捕捉最真实生动的画面;眼力让我敏锐地发现每个项目的独特之处,那些隐藏在机器轰鸣声和忙碌身影背后的创新亮点、发展潜力;脑力则是对所见所闻进行深度思考,分析这些项目对陕西经济全局的影响,理解发展战略的智慧与远见;笔力是将这一切化为生动的文字,让更多人了解陕西经济发展的故事。
在这些重点项目观摩活动中,我深刻感受到陕西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整体性与协同性。我将继续带着记者的使命,践行“四力”,见证并记录陕西在经济发展征程中每一个辉煌时刻,展示三秦大地的新风貌。
用镜头语言表达画面背后的精彩故事
■代泽均
新闻摄影不仅是记录,更是一种表达。在街头巷尾,我捕捉着城市的脉动,那些忙碌的身影,那些温馨的笑容,那些不经意间的感动……每当按下快门,在光与影的交错间,我用镜头语言表达画面背后的精彩故事。
“如果你拍得不够好,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如何拍摄出生动鲜活的新闻图片?著名战地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的这句话给了我答案。作为一名摄影记者,入职十年来,我把这句话当作日常拍摄工作的行动准则。
有时,因为采访冬季环卫工的日常工作,我在凛冽的寒风中坚守数小时;有时,为了记录制作豆腐的全过程,我跟随豆腐匠人从深夜忙到天明;有时,因为要抢占有利的拍摄地形,我在采访开始前一个小时就赶赴现场等待……但也正因为这些挑战,让我在工作中不断成长,不断去追求和探索,也让我更加坚定了对新闻摄影工作的热爱。每当精彩的画面呈现在报纸上时,所有的辛苦都变成了满足和自豪。
一直以来,我始终保持着对新闻摄影的热情。不论是摄影专题《豆腐匠的故事》《隧道里的打冰人》,还是策划报道《丝路花开 大道同行》《滞销菜变“爱心菜”》,不论是新闻专题《盲童——求学路》《秦岭山中的护林员》《黄河滩上挖藕人》,还是陕西省“两会”、全运会、杨凌农高会等重要会议、活动报道,我努力拍好每一张照片,认真对待每一次采访。
然而,在如今这个融媒体时代,摄影记者不仅要拍摄好照片,还要不断地学习视频拍摄和后期剪辑技巧。在采访现场,既要拍好照片,又要拍好视频,这也让我面临新的挑战。为此,我从零开始,一步一步地学、一点一点地悟,在报社领导和同事们的支持和帮助下,我不断地突破自我,慢慢成长为既能拍照片又能做视频的全能记者。
这份工作让我明白,摄影不是简单的记录,而是一种表达,通过镜头来记录生活中的点滴美好瞬间,讲述好故事,传递好声音。我将继续用我的镜头,记录那些触动人心的故事,让更多人看到这个世界的真实与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