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四力”书写陕西文旅华章
■夏明勤
2024年,于我而言,是在新闻之路上的收获之年。采写作品《用陶俑“复活”古代乐舞史》荣获陕西新闻二等奖、赵超构新闻奖三等奖,同时还获得好记者讲好故事优秀奖。这些荣誉,是肯定,更是鞭策。
那是一段关于传承、热爱与坚韧的难忘旅程。一次采访中,我偶遇王倩女士正在展出中国历代音乐舞蹈陶俑。80岁高龄的她,向我诉说起她的梦想——复刻中国历代音乐舞蹈陶俑,让它们“开口说话”,演绎中国古代音乐舞蹈发展史。那一刻,我被她的使命感和热情深深打动,决心挖掘这个故事。
随后数月,我和王倩女士及其团队紧密联系,多次实地采访,了解他们从零开始,面对资金短缺、资料匮乏、技艺失传、身体病痛等重重困难,如何通过查阅文献、反复试验,逐步摸索出一套完整的复制方法。走进简陋的工作室,感受他们忍受严寒酷暑,全身心投入于泥土与塑型的世界,用五年时间,让一个个陶俑从尘封的历史中走出来,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王倩女士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对历史责任的担当,让我看到了一位艺术家的风采。尤其是她讲述时,眼中的光芒和洋溢的热情,那种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对保护传承的责任,深深地感染了我,也让我更坚定了用文字讲述这个好故事的决心。
从庆祝第一个记者节开始,我就有幸记录着这片土地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一路探寻一路思考,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让三秦大地有足够的雄心和底气,也让我相信能沉淀下属于自己的梦想与坚持。
20多年采访生涯中,特别是面对我省文旅发展的蝶变升级,无论偏远山区的古老村落,还是都市的新兴文化地标,我都坚持到新闻第一线采访。洞察文旅融合背后的发展与挑战,思考如何让报道更有深度、更能引发共鸣,努力书写出饱含真情的作品,把温暖人心的故事呈献给读者。
我会背负这份荣誉,在文旅报道的路上继续前行,为读者讲述更多精彩故事,为陕西文旅事业发展全力以赴,让更多人领略陕西文旅的魅力,让这片土地上的文化瑰宝在时代的舞台上闪耀光芒。
只为成功找方法 不为失败找借口
■崔亚樵
时隔20多年,我始终不敢忘记当我第一次进入媒体行业时,一位新华社前辈赠予的一句话:“记者笔下有毁誉忠奸,笔下有是非曲直,笔下有人命关天。”这句话深刻揭示了记者这一职业的重要性和影响力,也提醒我要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和责任,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这句具有深刻意义的话,让我终生铭记。
我认为如果想成为一名合格的记者,首先是道德和责任感。记者要遵循新闻伦理,确保报道真实、客观、公正,避免虚假信息和偏见。要有社会责任感,心系群众,关注社会问题,发挥监督作用。
其次要具备极高的专业素养和扎实的写作功底,能清晰、准确、生动地将事件呈现出来。在采访前,先列好采访提纲,充分准备好问题,了解采访对象和事件背景;采访过程中,善于倾听,能够引导采访对象说出有价值的内容,并且观察敏锐,捕捉细节。再者是知识储备。需要广泛涉猎不同领域的知识,这样才能采写出有深度的稿件。另外,还要适应新媒体环境。掌握多种媒介工具的使用,例如利用视频拍摄和编辑工具制作多媒体新闻,并且要熟悉社交媒体平台,及时发布新闻。
自从2013年加入三秦都市报以来,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全力完成好报社安排的各项工作任务。本着“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的理念,践行“四力”,服务群众,坚持不懈,努力学习,传播好党的声音和群众的呼声。
做“走心”的时代记录者
■李海涛
“厉害呀!5月陕报月度新闻奖评选,咱们报社获奖的五件作品,你们社会民生部就有四件,而且一、二、三等奖全部包揽……”今年6月初,陕西日报月度好稿评选结果刚一公布,就有同事见面竖大拇指称赞。作为一名从业30年的老记者、社会民生部负责人,短暂的喜悦之后压力倍增。我深知,新闻策划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包括我在内的部门所有记者,新闻业务尤其是策划意识尚需提升。
不论是作为一名老记者还是采访部门带头人,积极践行“四力”,采写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是对部门记者也是对我个人最起码的要求。只有自己做到了,才能要求别人。
针对每一个新闻选题的采写,从找选题、研究选题、找角度到搭建采写框架、确定稿件落脚点等,我时刻践行“四力”。去年,在采写《做顿“土豆宴”感谢张镇长》的新闻报道时,我首先想到了中央出台相关文件这个大背景,深入思考后,最终确定了“山区村民在20公里山沟沟种出千亩土豆,映射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高坝店经验’”的采写角度。
之后,我和同事奔赴山阳县高坝店镇,走进秦岭深山里的两个小村庄,深入农家小院、田间地头,从吃土豆、种土豆、挖土豆、卖土豆、谋土豆的每一个细微角度,感受普通庄稼人对家乡这片土地、对粮食的深厚感情,以及“因农致富”带来的喜悦……最终在陕西日报“乡村振兴”版整版刊发了这篇报道。
这样的采写思路,我也推行到整个部门。每天,我会在记者报的选题里“百里挑一”,看到好的选题,及时制定延伸采访方案,详细列出采访点位,安排记者扎实采访……于是,就有了《从1.0版到3.0版 农家乐“蜕变求生”》《日发送量6亿次 小小表情包里藏着“大生意”》《揭秘德福巷的“翻红密码”》等一批荣获2024年陕西日报月度新闻奖的好稿件。
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我和全部门记者将不断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践行“四力”,采写更多“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新闻作品,做“走心”的时代记录者。
用勤勉点亮梦想
■荆学慧
2022年,我从三秦都市报全媒体制作中心美编转岗到三秦网担任编辑,作为新闻战线、网信战线上的一名新兵,我自加压力,快速熟悉发稿流程,认真学习新闻采访写作、稿件分类和编辑,运用信息发布系统或相关软件进行网站专题搭建、栏目设置、文案策划、产品设计制作等新媒体知识和技能,努力适应新角色。
在新岗位上,我最大的感受是,网站编辑不是人们通常想象的那种把报纸上的、网上的稿件“移”到网络平台上的“键盘手”,而是用新闻工作者必备的专业素质,对每一篇新闻稿件进行提炼、包装,使凝结着记者辛勤劳动的稿件以更惊艳的姿态呈现在大众面前。
今年5月以来,我被安排到稿件审核和编辑推送岗位,重中之重是必须准确把好导向关和文字关。面对新的挑战,我埋头工作之余不断给自己“充电”,杜绝差错,着力维护新闻报道的真实性,避免不良信息进入传播渠道;对记者稿件中的细节问题或语言逻辑、标点符号等多揣摩,避免不准确或出现与认知不符的现象,做到有稿必检、有错必纠、有改必慎。
作为三秦都市报新媒体平台的最后一道关口,我和同事们牢固树立“出错就是出丑”的责任意识,对每篇稿件、每幅照片、每个标点符号反复审校,决不让一篇“带病”和存在瑕疵的稿件影响平台整体形象。
巴黎奥运会期间,由于时差原因,比赛常常在深夜进行,为第一时间把我国奥运健儿获奖的喜讯传给受众,我紧盯稿源库,当有夺冠消息传来,便和同事们立即进入战斗状态,迅速、准确地推送稿件,设计、制作全媒体产品。整个奥运会期间,仅全媒体封面制作发布了43件(组),虽然很累,但看到自己和同事们齐心协力精心制作的新媒体产品被转发、点赞,心里满是兴奋和骄傲。
今后,我将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在本职岗位上严思慎行,精益求精,牢记新闻工作者的初心使命,让更多优质作品给受众带来赏心悦目的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