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网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5版:市井
发布日期:2024年11月11日
非遗传承人有“绝活”
口鼻并用吹奏唢呐

扫码看视频

袁学民表演口鼻同吹十支唢呐。

唢呐一声,一生唢呐,奏响创新与传承之音。今年53岁的袁学民,是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特技唢呐传承人。他口鼻并用,可以同吹十支唢呐。儿子也跟他学会了特技唢呐,线上线下传承技艺。

口鼻并用 同吹十支唢呐

11月8日,在阎良区焦家村自家屋前的田地里,袁学民与他的儿子、搭档、徒弟一共四人,正在表演特技唢呐。

只见袁学民的嘴巴里、鼻子里,通过特殊道具的连接,“塞满”十支唢呐。伴随着其他三人的锣、鼓、钹的敲打声,他口鼻同时吹奏十支唢呐。曲调时而欢快、优雅,时而高亢、激昂。突然间,他做出下蹲的动作,只见竖立的一支唢呐的喇叭口里,吹出来一只气球。

“口鼻同吹十支唢呐是特技唢呐表演里最难的一种,寓意十全十美。”袁学民笑道,普通人吹一支唢呐感觉比较费劲,十支唢呐同时吹,不仅考验力量,也考验技巧。“这个过程中,既要用鼻子、口吹唢呐,同时,还要把握好用嘴吹气球的力度,如果控制不好力度的话,要么气球吹不大,要么气球被吹坏。”袁学民说。

接着,袁学民的儿子袁勇康在院子里先后表演了特技唢呐的另外几种形式。

在唢呐喷火表演中,只见袁勇康口鼻同吹三支唢呐,随着双腮的鼓起,一支唢呐的喇叭口中突然喷出火来,独特的表演令人叫绝;在唢呐咔戏环节,三支唢呐交替着吹,分女声、男声等;在唢呐吹彩带表演中,袁勇康边演奏边吐出几丈长的彩带来,另一位演员拿着彩带跳舞;在唢呐吹对联表演中,伴随着唢呐声,写有“恭喜发财”“万事如意”的对联“从天而降”,令人叹为观止。

父子传承非遗特技唢呐

与唢呐的结缘,要从年少时说起。袁学民说,他从小喜欢民间艺术,18岁正式开始学吹唢呐,23岁学吹特技唢呐。2001年,凭借观赏性强、乡土气息浓郁的表演,他在第二届中华民间绝技大赛中获得金奖。之后,成为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特技唢呐传承人。

特技唢呐常用于红白喜事、年节庆典等场合的表演。在袁学民看来,特技唢呐其实是一套杂耍的唢呐表演形式,达到听觉上和视觉上的融合。袁学民不仅继承了传统的口吹演奏方式和口鼻同吹唢呐的绝技,而且创新性地将唢呐演奏与传统魔术相结合。最开始,他只能同时吹四支唢呐,后来不断地揣摩、创新,反复地练习,终于可以同时吹十支唢呐。

“我一辈子就喜欢吹唢呐,一定要把这个技艺传承下去。”11月10日,袁学民对记者表示,学习唢呐,不仅需要对这门艺术的热爱,也需要耐心和毅力,还需要天赋和技巧。要勤学苦练,懂简谱,听声音,能控制气息,手口配合默契,善于运用技巧,让别人听着舒服、看着舒心。

他对唢呐的热爱,也影响到了儿子。

袁勇康大学毕业后开始和父亲学艺,现在是阎良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我也能吹十支唢呐,但是不太熟练。”袁勇康笑道,他和父亲开设非遗传承传习所,给学员免费传授唢呐技艺,先后有几十人前来学艺。他们还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在他的抖音账号上,记者看到发布有许多学员学艺的短视频。

今年40岁的丁平英,19岁开始就跟袁学民学艺,是袁学民团队中的重要成员。团队中的另外一员是今年80岁的张洋,张洋见证了袁学民的成长,其专门编了一首顺口溜来称赞这位民间艺人,“双鼻孔,单嘴巴。全部按的是十唢呐。十唢呐,一齐响,调子吹得真个亮。吐烟雾,放火花,口吐红丝八丈八,吹得好,吹得气球飞上天,飞上天。”

文/图/视频 本报记者 姬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