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网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8版:文化
发布日期:2024年11月14日
苗春生:
让乡愁在指尖绽放

大型泥塑《集日古镇》是苗春生重要作品之一。

民间艺人苗春生的家,是长安区郭杜街道周家庄北村一座普通的农家院落。走进苗春生家,仿佛踏入了一个充满关中风情的泥塑世界。房间里摆满了小泥人,这些泥塑作品不仅记录了关中百姓的生活场景,更留下了渐行渐远的浓浓乡愁。苗春生,用一把黄土捏出了关中记忆,让乡愁在指尖绽放。

苗春生一边向记者介绍他的作品,一边讲述着创作背后的故事。他深情地说:“我从小在农村长大,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我希望通过我的泥塑作品,让更多的人了解关中乡村的生活和文化,留住那份乡愁。”

《长安社火》让乡愁更浓

11月12日,记者在苗春生的泥塑工作室看到,他和徒弟胡振波刚刚创作完成的泥塑作品《长安社火》醒目地摆在展厅的中间,一个个高约20厘米的泥塑人物,栩栩如生,充满了乡土气息。打头阵的泥塑是手举彩旗的仪仗队和锣鼓队,紧随其后的是多名汉子抬着《三娘教子》《游西湖》《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等芯子浩浩荡荡走来。再看看一个个农家院里,热情好客的主家用好酒好肉招待亲朋好友,家家户户一派喜庆……

据了解,苗春生和徒弟胡振波用了3个多月时间,创作了这组200多个人物造型的泥塑作品《长安社火》,全面、立体地展示昔日乡村过年看社火的场景。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关中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更传递了他们对家乡的深厚感情。

《看戏》是挥之不去的乡愁

气势宏大,场面震撼,苗春生和徒弟胡振波创作的大型泥塑作品《看戏》,一下子就把记者带入了关中农村群众看戏的热闹场景之中。

瞧,戏台上面正上演秦腔《三娘教子》,台下观众都是从十里八乡赶来看戏的乡亲们,有席地而坐的、有抱娃的、有边看边吃烧饼的,还有现场维持秩序的,足足有300多个人物,这些泥人造型各异,活灵活现,整组泥塑作品农村生活气息浓厚,真实地再现了关中乡村过年看大戏的热闹场景。

“创作这组泥塑作品就是想保留当年关中农村的文化娱乐场景,用泥塑的形式把老陕对秦腔的痴迷记录下来。农村赶集听秦腔,是我们那一代人挥之不去的乡愁。”苗春生说。

《集日古镇》找回记忆重温乡愁

在苗春生的工作室里,记者看到一组《集日古镇》泥塑作品,作品中有城门楼和城墙,狭长弯曲的街道从城门洞穿过,高低错落的房屋下,有摆摊卖吃喝的,有聊天、说书、习武的,有挑着担子卖货的,有赶着马车迎亲的,还有吃着美味流水席的……古镇里人头攒动,熙熙攘攘。

“这组泥塑反映了当年关中地区人们赶集的热闹场面。”苗春生说。据了解,他和徒弟胡振波用了7个多月的时间,经过构思、采土、和泥、塑形、捏制等过程,于近日创作完成。泥塑长7米,宽1.25米,有门楼6座,大小房屋14栋,骆驼、牛、马、羊、鸡、鸭等60个,独轮车、马车、架子车7辆,其中神态各异的泥塑人物多达500多个,很是震撼。

苗春生说,他希望通过泥塑留住过去关中古镇赶集的场景,让老年人在这里找回记忆,让年轻人从中了解那段历史。

用泥土记录乡愁

慕名而来的访客黄先生被苗春生的作品深深吸引,他感慨地说:“看到这些作品,我仿佛回到了家乡,感受到了那份久违的亲情和温暖。”

“小时候,农村下雨时街道都是泥巴,我和小伙伴们玩‘赢泥’游戏。用泥巴做各种玩具,激发了我对泥塑的兴趣。”苗春生说,“我要让年轻人知道,以前农村人的生产和生活是个什么样子,我希望用泥塑的形式,把这份乡愁记录下来。”

正是怀着这份对关中民俗文化的热爱和守住乡愁的执着,1951年出生的苗春生,在泥塑这条路上一走就是几十年。苗春生说:“感谢农村生活的一点一滴,给予了我创作灵感。正是有了这些生活经历,才让我的泥塑作品有了灵魂。”

苗春生表示,他将继续用泥塑这一传统艺术形式,记录关中乡村的生活变迁,传承和弘扬关中文化,让乡愁在指尖绽放。

文/图 本报记者 阮班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