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网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7版:城事
发布日期:2024年11月16日
榆林清涧县董家沟村:
“种养结合”拓宽村民增收渠道

“我在基地务工,一边学习现代化的黑牛养殖技术,一边挣钱养家,每月能挣5000多元,还不耽误照顾家里的小孩和老人。”谈起这份家门口的工作,榆林市清涧县宽州镇董家沟村村民高丁丁笑得合不拢嘴。

11月15日,在榆林市清涧县宽州镇董家沟村的黑牛养殖基地,高丁丁和其他养殖人员正忙着打扫牛圈、添草喂料,整个基地一片忙碌景象。

清涧县宽州镇董家沟村地势较高,素有“陕北小华山”的美称,再加上村里阳光充足,传统农牧业较为发达。2023年,清涧县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清涧绿色生态养殖业的实施意见》,明确对村民发展黑牛养殖在新建牛舍、母牛补助、饲草补助、牛犊补助、贴息补助及代买保险等多方面给予支持。在政府政策支持下,2024年,董家沟村驻村第一书记何晶积极推动黑牛养殖和荞麦种植,通过“种养结合”助力村民增收致富。

如今,董家沟村黑牛养殖基地已引进50头黑牛繁育母牛,并成功繁殖44头牛犊,预计年收益达54万元。基地不仅稳定带动了5户脱贫户增收,还为10户农户提供了务工机会,每户年增收3万余元,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同时,村里种植的荞麦因营养价值高深受市场欢迎。2024年规划的500亩荞麦地目前已收割200余亩,预计为村集体增收10万元,并帮助33户脱贫户实现稳定增收。董家沟村作为清涧县的“数字乡村”示范村,近年来在家庭院落、田间果园和养殖场安装了智能监测设备,借助网络云平台实现实时监测和便民服务。

“我们村地处深山区,以前打电话都要翻山去镇上,现在和孩子们在家里就能手机视频聊天。”71岁的村民惠雪英谈起农村信息化带来的便利喜不自禁。乡村生产生活数字化、智能化,不仅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感,也为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极大便利。

何晶表示,未来将继续完善帮扶措施,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力度,进一步优化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让董家沟村成为“村子美、产业兴、村民富”的宜居乡村,为当地乡村振兴树立新标杆。

邓聪 本报记者 朱娜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