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陕西省政协召开专题协商会,聚焦“加快开发区(工业园区)改革创新着力培育新质生产力”,为陕西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按下创新“加速键”。
省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主任王晓驰介绍,截至目前,全省开发区148个,其中国家级12个、省级65个;通过合并、托管、共建等形式优化整合县域工业集中区114个,“一县一区”基本实现。
这些开发区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以2023年为例,全省34个经开区生产总值5541亿元,占全省16.4%;29个高新区生产总值9646.3亿元,占全省28.6%;7个保税区进出口额2101.9亿元,占全省52%;县域工业集中区工业产值13483.3亿元,占全省41.8%。
依托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推动创新资源集聚共享,已建成国家软件产业基地、9个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和8个国家特色产业基地;高新区聚集了45%的高新技术企业、38%的科技型中小企业、1713家研发机构、414家创新创业孵化载体,发明专利3.6万件,技术合同成交额占全省30.35%。这些成绩的取得,充分展示了陕西在科技创新方面的雄厚实力和巨大潜力。
会上,与会委员纷纷建言献策。“省内开发区科技创新成果一定程度上与产业需求错位,科技创新人才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金融‘活水’有效灌溉科技创新仍需持续加力。”省政协常委、民建陕西省委会秘书长宋杨建议,应鼓励市场化主体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设概念验证中心、中试验证平台等,为产品创新搭建从“实验线”到“生产线”的桥梁。同时,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加强开发区校企合作,构建新型研发产业体系。
“应逐步实现‘上下楼’就是上下游、产业园就是产业链的发展模式,提高招商引资的专业性和成功率。”咸阳市政协副主席房晓飞从产业链协同发展角度出发,提出了鼓励大型龙头企业将优质中小企业纳入产业链、供应链体系的建议。
省政协委员、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张恺颙提出设立先导产业研究院集群,打造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生力军”;构建共性及关键技术实验室集群;创设覆盖产业全周期的股权基金集群,助力企业发展;创建科技投行,承担转化人职责,为科创体系全方位赋能;建设以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核心的园中园,并培育涵盖“科技—产业—金融”多领域的高水平科创团队。
“围绕陕西省34条重点产业链,加快延链补链强链,大力招引全产业链核心、关键项目,持续扩大有效投资。”省政协委员、中核集团(陕晋)市场开发部主任、中核华辰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季开平在发言时说,“应引育并重,围绕开发区特色提升产业集中度,逐步构建主导产业明确、错位发展、链条完整的产业集群。”
会场氛围热烈,委员们积极建言献策,希望通过这些举措的实施,让开发区能够更好地发挥引擎作用,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的“新”动力。
本报记者 石喻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