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网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1版:微报纸
发布日期:2024年12月23日
20元可随意定制 珠宝鉴定证书真假难辨

孙悦柠购买的珠宝玉石均附带鉴定证书。

在鱼龙混杂的珠宝玉石市场,一张张鉴定证书几乎是普通消费者衡量真假的唯一途径。12月22日,记者采访了解到,这些由检测机构出具的标注着材质、质量等,不得翻印、涂改无效的珠宝鉴定证书,同样存在着造假的可能。

附带证书的珠宝玉石经鉴定为假货

今年8月,家住西安市团结南路的孙悦柠刷短视频时,看到有直播间内主播在推荐珍珠,一直有入手的想法,听到主播说商品附带鉴定证书,孙悦柠当场下单,之后的几个月,她陆续在不同直播间和电商平台购买了多款珠宝玉石。

12月22日下午,在孙悦柠家,记者看到了她购买的珠宝玉石及鉴定证书。“有几百元的,也有上千元的,为保险起见,我购买每样珠宝玉石的前提都是附带鉴定证书。”孙悦柠说。

“意识到不对劲是在12月15日,我在电商平台看到了和之前直播间购买的同材质、同重量玉石,价格却不到其一半。”孙悦柠说,她询问客服,客服同样表示,附带鉴定证书。将疑问向身边朋友说起,朋友一句“有鉴定证书不代表就是真的”,让她对之前购买的珠宝玉石产生了怀疑。17日,孙悦柠将3样珠宝玉石送至专业珠宝鉴定中心鉴定,得到有真有假的结果。

“我一直觉得自己还算谨慎,珠宝玉石到货后,会查询商家提供的鉴定证书,鉴定证书上的网址、编号均可查询,二维码扫描结果也与所购商品一致,但如今回想起来,只能说卖家在商品介绍及鉴定证书上做了‘全套’工作。”孙悦柠说。

在直播间或电商平台买到附带鉴定证书的假珠宝玉石,孙悦柠不是个例。家住西安市黄渠头三路的许瑾喜欢玉石,从2022年至今,买了不少。“今年10月,我戴着和田玉手串和朋友逛街,在售卖珠宝玉石的柜台挑选手镯时,销售人员询问我的手串是在哪买的,提醒我可能有问题。”许瑾说。

全套造假 提供照片、重量及材质便可出证

采访中,有业内人士介绍,购买珠宝玉石附带的鉴定证书,大多为生拼硬凑的“假证”,证书上的网址、名称和联系电话均为伪造,也有一些是套证,也就是将真证书套用在了假珠宝玉石销售中。

通过查询,记者在电商平台及网络平台均找到了提供珠宝鉴定证书制作的商家。

其中一网店客服表示,无需将实物快递,仅需提供珠宝的照片、重量及材质名称便可出证,20元一张,量大从优。在客服展示的鉴定证书中记者看到,鉴定证书上包含有总质量、形状、颜色、折射率、密度、光性特征、吸收光谱、放大检查、贵金属检测、检验结果等信息,以及主检、审核的名字和检验机构公章。

记者质疑,如果扫证书上的二维码,或登录证书上检测机构官网,用证书编码查真伪是否会被发现时,客服称,无论是扫二维码,还是登录证书检测机构网址,客户都能查到同样的鉴定结果。

只需发送实物照片,重量自己估算,材质自己说,要什么鉴定结果,鉴定证书就写什么结果……网店客服毫不避讳的介绍,道出了假鉴定证书的生意经,也摊开了珠宝鉴定证书造假已不再遮掩的现状。

业内人士说,在种种套路之下,很多从业者都发现不了真伪,更何况普通客户,真真假假间,“鉴定证书”护航各种珠宝玉石流通于市场,收割着消费者的钱包。

炮制“鉴定证书”的行为具有严重的危害性

在我国,珠宝玉石的质量检验和鉴定工作受到相关法律法规的规范和保护。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等法律对珠宝鉴定机构的资质、鉴定程序和标准等进行了明确规定。这些法律法规为珠宝鉴定证书的法律效力提供了有力支持。

但对于消费者来说,真假难辨的珠宝鉴定证书不仅让他们付出了金钱,还带来了维权方面的困难。“如果我不去权威检测机构复检,出具有公信力的鉴定证书,很多直播间和网店都拒绝退货,退一赔三就更难实现,如果去,复检的精力及费用只能由我自己承担。”西安市民刘丽娟说。

通过假图、假机构、假网址炮制“鉴定证书”的行为,具有严重的危害性。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刘傲表示,从法律角度审视,这种行为在民事领域构成欺诈,消费者有权依据相关法律要求商家退还购买款项、赔偿损失。在刑事层面,伪造鉴定证书和销售假冒商品可能触犯诈骗罪、假冒注册商标罪、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等多项罪名,从而面临严厉的刑事处罚。在行政方面,监管机构可以对违规的商家和鉴定机构施以罚款、吊销营业执照或资质、没收非法所得等行政处罚。

“对于消费者而言,在购买珠宝玉石时应仔细审查商家的资质和信誉,选择由权威鉴定机构出具的证书,并认真核对实物与证书的详细信息。如有疑问,应及时向专业人士咨询,并妥善保存发票、鉴定证书等关键证据,以确保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刘傲说。

文/图 本报记者 陶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