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起西安外国语大学附属学校最大的特色,相信很多人都会说,英语好。还有家长可能会说,活动特别多!没错,英语好,一定是事实,活动也是亮点,这是西安外国语大学附属学校有别于其他学校的特点。12月16日,记者来到位于雁塔区昌明路的西安外国语大学附属学校,正是上课时间,校园里的一棵四季桂在寒冷中依然绽放,整个校园生机勃勃。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丰富多样的课程,充满爱心的老师,活泼开朗的学生,这一切无不体现出学校教育理念的内涵。
立德树人 琢玉成器
西安外国语大学附属学校的育人理念是琢玉,采访中,西安外国语大学附属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吕菲说:“我们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未经雕琢的璞玉,相信因材施教。在学校的教育环境中,经过老师爱的培育、知识的浇灌和精心雕琢,都能‘成器’,终将成为最好的自己,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才。”
这样的教育理念,就要有相匹配的课程。在此基础上,结合学校的特色发展思路,形成“双外语+多元化发展”的培养模式。所谓的双外语,就是在英语之外,还要学习一门小语种,分别是德语、法语、西班牙语和日语。这四个小语种在小学阶段是以社团的形式呈现。初中阶段则以双第一外语学习两年。两年时间里,学生们通过语言打开认知世界的窗户,去了解世界,认知世界,这就是学校独一无二的课程。
通过学校的育人理念、学校文化、课程体系,潜移默化地将价值观和文化知识传递给学生,帮助学生形成道德标准、健康人格和文化素养。
课程为本 多元发展
西安外国语大学附属学校在国家课程基础上,还开发了延伸课程和特色课程。延伸课程中,最显著的特色首先是外语教学,依托西安外国语大学的优质资源,在外语特色课程建设方面起步较早,积累了一些经验,形成了自己的外语教学体系。
特色课程中,学校与西安多所高校开展项目合作和教育资源链接,形成了大中小幼一条龙、全学段纵向贯通的特色课程。特色课程包括社团课程、校园活动课程、研学课程和国际理解课程。
学校在美育教育方面也做了很多尝试,获得了“陕西省艺术示范校”“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校”等荣誉。学校一直践行“大美育”观,不断凝练美育理念,实施美育课程,创建美育环境,培育美育成果。2024年,在西安外国语大学鄠邑区实验小学建成了“守望乡土”户县农民画创新实践基地。在附属学校建成了“丝路相望”非遗美术馆,寓意西安这个东方丝绸之路的起点与英国麦克斯菲尔德镇架起了友谊的桥梁,开启了文化的沟通。
通过“丝路相望”非遗美术馆和“守望乡土”户县农民画创新实践基地,更好地践行校本课程。还开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四个门类的校本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输出,让孩子们真正能够了解中国文化,喜欢中国文化,传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学校通过各种方式宣传孩子们的艺术成果,每年为学生举办画展,每两年为学生出版一部画册。在这样的校园文化氛围熏陶下,孩子们热爱艺术,享受艺术,展现艺术才华,发展审美能力,这就是“五育”并举的最好落实。
致力于培养具有“中国心 世界眼”的青年一代
“好的教育应该是尊重孩子成长规律、顺应孩子天性本能,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和创造力,开发孩子的潜能,让每一个孩子都获得成长,让每一个个体都成为更好的自己,而不是优秀的别人。教育是成就人的过程,就是尊重人、培养人、发展人!这就是我对素质教育的理解。”校长吕菲如是说。
“我们要致力于培养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的学生,要培养具有‘中国心、世界眼’的青年一代。”这是西安外国语大学附属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吕菲的教育追求。在未来的发展中,西安外国语大学附属学校从多方面发展,不断强化“双外语+多元化发展”特色培养模式,丰富小语种种类,完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多语种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人才;积极拓展国际交流渠道,与更多国外学校和教育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师生互访、学术交流、联合办学等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海外学习和交流机会,提升学校的国际化水平;进一步丰富校本课程体系,加大教育信息化投入,建设智慧校园,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提高教学管理效率和精准度,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支持。 马佩佩 陈飞波
践行教育家精神——身边的“好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