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平凡的人”“先育人、再教书”这是张阳反复告诉记者的话。没有高谈阔论,他用实际行动在每一个细微之处书写着教育的温度与深度。在职业教育的田野上,张阳如同辛勤的园丁,默默耕耘,用汗水浇灌出希望的绿洲。
我们做家长的真是一百个放心
一个冬日的深夜,宿舍楼内突然传来一阵急促而焦急的呼喊:“老师!有人晕倒了!”正准备休息的张阳听到学生的叫喊声,急忙冲下楼。只见一个男孩正躺在地上抽搐。他急忙联系司机,驱车20公里将学生送至医院。次日中午,学生家长从外地赶到医院时,看到守护在病房的张老师,感动得热泪盈眶。他们紧紧握住张老师的手,激动地说:“把孩子放在这样的学校,有你这样的老师,我们做家长的真是一百个放心!”
母亲 是他的第一位老师
“我们家并不富裕,母亲是水泥厂的一名工人,父亲是建筑工地的一名零工。有国才有家,是母亲言传身教告诉我的道理。”张阳说。
据张阳回忆,当年汶川地震发生后,全国各地都在给灾区捐款。张阳家在铜川市耀州区孙塬镇惠塬村,当村里发起捐款倡议时,母亲和父亲没有犹豫就从家里拿出了800元钱。当时,那800元钱对于他们这个家庭来说,是两个月的生活费。
他问母亲,当时怎么会舍得一下子捐那么多钱。“孩子,没有国,哪有家?我们现在能过上这样的日子,是因为国家给了我们安定和繁荣。现在国家有难,我们怎么能袖手旁观呢?”母亲的这句话让他铭记在心。
学生的引路人 学生的聚光塔
“在进行学生情况摸底的那些日子里,我认识了一个命运多舛的男孩。孩子的父母在一场意外中离世,只留下他与年迈的爷爷相依为命。”张阳告诉记者,那时这个男孩眼神中常带着警惕与疏离。
张阳深知,要走进男孩的内心,需要时间与耐心。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学生,他来到榆林市绥德县雷家峁村男孩家进行家访。通过他的努力,这个孩子渐渐适应了集体生活。“我希望他能明白,无论命运如何捉弄自己,只要将心思放在学技术、学手艺上,总有一天,他能靠自己的双手,为自己和爷爷撑起一片光明的未来。”张阳说。
“像张老师这样的青年教师在我们学院有很多。”陕西旅游烹饪职业学院副院长杨文利表示,学院非常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不仅注重青年教师的专业知识培养,还着力提升他们的教育责任感,让青年教师能够真正肩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相信通过一代代具有教育情怀的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能够培养出更多优秀的青年人才,为国家的未来发展贡献力量。
本报记者 党运 见习记者 郭子荻
践行教育家精神——身边的“大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