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24年的脚步渐行渐远,相信很多读者心中都有一本书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这些书籍不仅为我们带来了阅读的乐趣,也启发了思考与感悟。
本报特别邀请了不同领域的几位读者(不分先后),分享他们心中最难忘的一本书。翻开一本,体验不同的故事与思想,希望这份书单能够为您的新年增添一抹书香。
陈毓(小小说作家)——《古琴》 作者:林西莉(瑞典)
“元旦当天,我用6个小时一气读完了这本关于古琴的书。瑞典人林西莉20世纪60年代在北京邂逅并爱上了这件东方古老的乐器,幸运地得到了溥雪斋、管平湖、査阜西等古琴大师的指导。多年后,她回望这段经历,写下了这本书。书中不仅有对古琴琴体、琴弦、调音、铭文、琴式等知识和古代名琴的图文介绍,也有古琴演奏指法的详尽描述。即使不演奏古琴,闲读亦能纸上听琴声。”
刘红昌(青年作家、策展人)——《中年的意义》 作者:大卫·班布里基(英)
“《中年的意义》是一本剖析中年阶段生命密码的佳作。作者凭借深厚的跨学科知识,从生物、心理、社会等多维度阐释中年的独特意义。书中指出,中年并非衰退前奏,而是人生收获期,有着独特进化优势。它打破对中年的刻板认知,以科学视角为中年正名,让读者重新审视这一阶段的价值。”
王瑜(陕西青年职业学院教师)——《时间的秩序》 作者:卡洛·罗韦利(意)
“为什么我们记得过去,而非未来?时间‘流逝’意味着什么?意大利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卡洛·罗韦利用诗意的文字,从量子物理学家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许多颠覆传统认知的观点,探讨了时间的本质。这是一本兼具科学深度和哲学广度的书,带领读者穿越时间的迷宫,揭示了时间的奥秘。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一场思想的冒险旅程。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会跟着作者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思想内容,重新审视时间的价值和意义。”
张志方(西安市民、读者)——《不被大风吹倒》 作者:莫言
“莫言在《不被大风吹倒》中,用他的文字告诉我们,生活从不会一帆风顺,大风随时可能呼啸而至。然而,不被大风吹倒的秘诀,就藏在我们内心深处,是面对困境时的乐观,是追逐梦想时的执着,是收获成长时的幸福。”
赵静(中国经济网中经云端陕西信息中心政企部主任)——《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作者:史铁生、汪曾祺等
“这是一本像春天一样可以治愈心灵的书,收录了史铁生、汪曾祺、梁实秋、季羡林、丰子恺、林徽因、徐志摩等13位知名作家的50篇散文作品。他们在书中透过美食、草木、四季、山河景物等媒介,表达了对岁月的体悟和对人间的眷恋。每一篇作品都散发着大师们眼中的人间烟火,虽时光荏苒仍能引起灵魂共鸣。如果你的人生正在遭遇困顿,那就来翻翻这本书吧。”
秦小鹏(青年导演)——《公子扶苏》作者:西望
“陕籍作家西望将视线对准了两千多年前的大秦帝国长公子扶苏。这个历史人物在史书典籍中记载不多,却给后人留下了刚毅勇武、宽仁远见,却又愚忠的悲剧形象。西望洋洋洒洒、虚虚实实、情真意切地描摹了公子扶苏在戍边生涯中‘与青春有关的日子’的浪漫篇章。本书以家国为底色,以鲜活的人物形象,为读者留下了一段‘青春作伴’的遥想佳话。”
李朵(文化学者、资深媒体人)——《李白的长安道》 作者:海滨
“长安,那是李白一生颠沛流离与俱怀逸兴的目的地。《李白的长安道》深刻描述了李白的精神成长史,探究了他人生各阶段的关键抉择与超越。海滨教授以叙述为主,论从史出,文笔晓畅,深入浅出,提供了一种阅读李白、理解李白的新途径。海滨教授本科学的是物理,他的古代文学之路,开启于新疆师范大学,他的导师薛天纬师承西北大学安旗教授,‘三代学人’致力于研究千古诗仙李白,更是文坛与学术界佳话。”
贾妍(长安悦读公益读书创始人、资深媒体人)——《我认识的唐朝诗人2》作者:陈尚君
“回到唐人的立场,还原唐人作品的原貌”是其学术追求,在全面占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陈尚君教授力图理清所有唐代诗人的人生记录,理清所有唐诗篇章之流传轨迹,追溯源头,甄辨真伪;充分吸取从唐代至今学者研究、引录、分析、考辨唐诗的意见,折中群言,务求允洽。在此学术背景下,其撰写的《我认识的唐代诗人2》确是难得佳作。”
朱艳坤(“火药书局”创始人)——《栋梁》 作者:小川三夫(日)
“小川三夫是日本的一个大木匠,师承日本古建筑修复的大师西冈常一,创立了传承古建修复的机构鸠工坊。这本书是他的自述,讲述了他学艺的历程与理念。师徒制在习惯了学校教育的今天,越来越让人感到陌生,二者之间的区别可能就是很多真正的技艺传承断绝的一个原因。小川三夫强调,同吃同住是师徒传承很重要的特征,师父亲自示范,徒弟仔细观察,在天长日久的相处中,精湛技艺的幽微之处才能显现,并完成传递。”
本报记者 夏明勤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