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现场。 本报记者 马昭 摄
随着2025年春运临近,全国最大路网性编组站——位于西安市临潼区的新丰镇站正紧锣密鼓地进行设备整修与换轨工作,保障春运期间铁路运输的安全与顺畅。
春运将至 新丰镇站设备整修保畅通
1月10日13时48分,随着命令下达,新丰镇站Ⅱ场2077号道岔瞬间忙碌起来,钢轨测量、切割、转运、更换,道床清挖、换填、捣固等工作有序进行着,工人们手中的工具与钢轨碰撞迸发出火花,各类施工车辆有序穿梭,现场呈现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随着喇叭声响起,在一旁待命的车辆拉走旧轨道,整个换轨整修过程严格遵循标准化作业流程。
据介绍,新丰镇站是中国铁路网陆桥、宁西、包柳三条主要大通道的交会点,也是中欧班列等货物列车的技术作业站点,承担着陕西铁路60%的货物解体编组作业。随着春运的日益临近,该站货运量增大、旅客列车增加,这对新丰镇站设备运行提出了更高要求。
“通过此次对新丰镇站的集中整修,各项设备将得到全面提升,为应对春运期间货运量增加、保障旅客安全出行打下坚实基础。” 西安工务段重点维修二车间主任姚原民介绍。
“铁三代”44年的坚守
姚原民,1965年出生,在维修岗担任线路工长达44年,“铁三代”出身的他迎来了职业生涯的最后一个春运,这也是他铁路生涯的最后一站。
“一定要在规定时间内保质保量完成铁路整修工作,不能影响正常的交通运输。” 姚原民说道。深知春运期间车流量大,任何一个小失误都可能引发严重后果的他,在整修工作准备前期便频繁深入现场调查。细致的安全风险研判、严密的防范措施制定,都为最终整修工作的顺利完成“保驾护航”。
回顾多年的春运历程,姚原民见证着铁路事业发展的巨大变化。如今安全要求越来越高,精细化管理和安全可视管理让施工流程、人员流动、工具摆放等都变得清晰透明。轨道的基础设施不断改造,设备持续升级,施工精度更是精确到毫米。
谈及退休,姚原民眼中既有对工作的不舍,也有对未来生活的期待。“回头看看干过的活,满满的成就感,真的很不舍。”他笑着说,“不过退休后,也能有更多时间照顾身体,去干自己喜欢的事情。”
大学生在铁路上的“青春首秀”
与姚原民形成对比的,是1999年出生的大学生冯汉翔。他正迎来自己职业生涯的第一个春运。据悉,为了培养大学生,此次新丰镇站以大修为契机,交任务、压担子,在危难险重任务中培养人才。
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经济专业的冯汉翔,2024年9月正式参加工作,在技术组负责水准测量工作,主要任务是保证换轨在水平面上进行。
作为一名西安人,冯汉翔从小对铁路就有一种特殊的情感。“我希望通过自己所学,帮助提高铁路经济效益,也为交通运输业健康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然而这份工作并不轻松,巨大的任务量与高精度的作业标准都对冯汉翔提出很高的要求。他深知水准测量对于铁路施工的重要性:“如果换道岔不测量水准,就没办法准确焊接,会影响铁路的正确运输,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从最初对铁路工作的向往,到如今面对丰富的工作内容和繁重的任务,冯汉翔迅速成长起来。他努力学习,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
在新丰镇站铁路整修的这场“春运保卫战”中,姚原民、冯汉翔和其他120余名铁路工人,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坚守着,书写着春运背后最温暖、最动人的故事。
截至目前,新丰镇站铁路整修工作均按计划有序进行,预计在春运开始前全面完成,以最佳状态迎接即将到来的客流高峰。
本报记者 石喻涵 实习生 程歆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