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25年省两会的日益临近,省政协委员们精心筹备提案,力求为三秦大地的发展建言献策。陕西省政协委员、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王伟,更是全身心投入其中,对自己精心打磨的提案做着最后的完善。
回首 2024 年的履职之路,王伟感慨万千:“在去年的履职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政协委员所承担的职责和使命,这份沉甸甸的责任驱使我更深入地关注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扎根实际,挖掘问题。”今年,她结合自己的工作,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两份提案,期望能为陕西发展添砖加瓦。
王伟本职工作聚焦人文社科领域,这让她对陕西的文化建设有着敏锐的洞察。因此,今年省两会上,她将目光投向了陕西省文化建设方面,尤其是科技赋能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这一关键议题,并计划递交相关提案。
陕西,这片古老而厚重的土地,承载着无数历史记忆。截至 2024 年 5 月 31 日,全省共有各类不可移动文物 49058 处,522 家国有文物收藏保管机构,收藏着可移动文物 7748750 件。
“我省的文化遗产无论是数量还是重要性,在全国乃至世界都具有突出的优势。面对如此珍贵的瑰宝,如何紧跟时代步伐,进一步结合科技的力量,更大程度地发挥科技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方面的作用,是我近年来一直深入思考的问题。” 王伟说。
为了让文物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王伟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建议。首先,要加大推动理论研究的力度,成立省级基地,像文物数字修复实验室这类专注前沿技术探索的平台至关重要。同时,整合各方资源,建设文物与文化遗产数据库、数字创新基地等,以海量数据为支撑,借助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算法等手段,精准地保护文物,挖掘文化遗产背后更深层次的价值,让科技为古老遗产注入新的生命力。
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播的前沿阵地,也亟待科技赋能。王伟建议建设智慧博物馆,切实落实“以参观者为中心” 的理念。一方面,引入 “大而强” 的尖端前沿科技,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让观众足不出户就能沉浸式领略文物风采;另一方面,巧妙融合 “小而美” 的亲民成熟科技,像智能导览、互动触摸屏等,根据不同博物馆的内容、特色、预算等实际情况,量身定制升级方案,让文物真正 “活” 起来,打破与观众之间的时空隔阂。
不仅如此,王伟还洞察到年轻一代对数字娱乐的喜好,提议积极利用数字技术开发科普游戏、历史游戏等应用程序。通过趣味化、互动式的线上游戏,让观众在娱乐中了解展品及其背后的故事。
同时,注重线上线下联动,将数字技术与现场观展深度融合,为观众打造全方位、多层次的文化体验之旅,让陕西悠久的历史文化魅力在新时代绽放光芒。
本报记者 石喻涵 实习生 程歆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