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平石川河流域旧石器时代遗址群朱黄堡遗址发掘现场。(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图)
谢家河遗址I区航拍图。(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富平长春西周遗址墓葬出土的铜车马器组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图)
宝鸡魏家崖遗址车马坑正射影像。(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供图)
安化门遗址航拍图。(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供图)
西安北里王北宋范氏家族墓地出土的玻璃杯。(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供图)
1月13日,由陕西省文物局和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指导,陕西省考古学会主办、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承办的“2024年度陕西六大考古新发现”评选结果揭晓。入选项目分别是富平石川河流域旧石器时代遗址群、长武谢家河遗址、富平长春遗址、宝鸡魏家崖遗址、隋唐长安城安化门遗址、西安北里王北宋范氏家族墓地。
“过去一年,广大考古工作者立足陕西重点遗址、重大项目,扎根田野、团结协作,取得了诸多重要成果。”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种建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入选和入围“陕西六大考古新发现”的考古项目从时代上来看,涵盖有旧石器、新石器、夏商周、秦汉、隋唐,体现了陕西是实证中华文明连绵不断的“考古圣地”。下一步,陕西将合理布局考古工作,加快考古资料的整理出版,加大文物移交的力度,加强考古学的研究与阐释,促进文物活化利用,把陕西的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好,用考古成果讲好中华文明故事。
富平石川河流域旧石器时代遗址群
展现渭北地区古人类生活图景
2022年-2024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单位在陕西中部、渭河北岸一级支流石川河流域(富平段)新发现12处旧石器遗址,并对其中的朱黄堡遗址等进行了考古发掘。
石川河右岸周家坡、庙沟等8处遗址的石制品主要埋藏于古土壤层至黄土层中,黄土-古土壤序列就代表着年代在距今60多万年至3万年之间。石川河左岸4处遗址均位于第二级阶地部位,以朱黄堡遗址最具代表性,该遗址累计发掘900余平方米,发现3处古人类用火遗迹,出土了26000余件石制品和500余件动物化石;根据黄土古土壤序列对比及光释光测年,可知其旧石器时代遗存的绝对年代约在距今30万年至4万年前后。
“该遗址出土了数量众多、特色鲜明的小石片石器工业系统的石器,并首次在渭北地区发现了原位埋藏的盘状石核、手斧等重要遗物,丰富的人类文化遗存为渭北乃至黄河中游地区古人类石器技术演进、人类行为适应方式等科学问题的研究提供了难得的新资料。”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张改课告诉记者,富平石川河流域距今60万年至30万年间的石制品原料以石英岩为主,石英次之;剥片多采用硬锤锤击法;石器主要为石片石器,多见中小型的刮削器、凹缺器,修理较简单。距今30万年至7万年左右的石制品原料构成与前一阶段基本一致,同时剥片技术有了显著进步,新出现了较规范的盘状石核、单台面定向剥片漏斗状石核。距今7万至3万年前后的石制品数量相对较少,基本延续了前一阶段的技术面貌,并表现出逐步小型化、精细化的特点,呈现出旧石器时代中期向晚期过渡的特点。
入选理由:富平石川河流域旧石器遗址群的发现,初步搭建起了渭北黄土高原与关中盆地过渡地区长达60多万年、完整的旧石器文化发展演变序列。尤其是处于现代人起源阶段的朱黄堡遗址的发掘中,出土了2万多件石制品、火塘遗迹及各类动物化石,集中展现了渭北地区古人类的生活图景,有力地实证了中国古人类文化的连续发展演化历程,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
长武谢家河遗址
发现形制新颖的仰韶中晚期房址
谢家河遗址位于咸阳市长武县冉店乡谢家河村,泾河支流黑河的二级台地,部分地带处于亭口水库淹没区域。2024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成立联合考古队,对谢家河遗址相关区域进行考古发掘。本次发掘主要发现有形制新颖的仰韶中晚期房址、独具特色的战国秦墓、意义特殊的东汉石板墓。
“遗址发掘的仰韶时期房屋基址属仰韶文化中晚期。房址平面形状基本为圆形,可分为单室和多室组合形。这一新颖的发现,为泾河流域仰韶文化房屋类型和聚落形态研究增添了珍贵资料。”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副研究馆员赵旭阳说,遗址里的25座战国秦墓包含有多种文化因素,秦文化因素占主导,如竖穴土坑、屈肢、西首葬,随葬陶器中的连裆鬲、罐、盂、陶俑等皆表现出明显的秦文化特点。
据介绍,战国中晚期的小型秦墓中直肢葬快速增加,屈肢葬,也就是下半身弯曲的埋葬方式随之减少,屈肢度也更加松弛。而年代集中于战国晚期的谢家河秦墓,所有墓葬均为屈肢葬,且四肢蜷曲特甚。同时,战国时期秦墓的棺椁制度逐渐简化,但谢家河25座竖穴土坑墓中有24座墓为一棺一椁,形制较为统一,有的椁室还设有侧板,未作简化,这都是该墓地的特色。特别是墓葬中所出土的战国小陶俑,与秦始皇兵马俑形制类似,都有侧向的发髻,为下一步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入选理由:谢家河遗址仰韶文化中晚期房址形制新颖,特别是两个或多个圆形组合式房址的发现,为泾河流域仰韶文化房屋类型增添了珍贵资料,更为以往考古发掘中关于“灰坑”性质及遗迹“打破”关系的认知提供了新思考,具有方法论和学术史意义。战国秦墓的棺椁葬具、屈肢葬式具有特殊性。东汉石板墓的发现将其分布范围南移至泾河流域,为草原丝绸之路文化交流增添了新证据。
富平长春遗址
为研究西周采邑制度提供新案例
长春西周遗址位于渭南市富平县庄里镇长春村,地处石川河东岸、北山山系南麓的开阔台地上。从2022年10月起,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渭南市博物馆、富平县文旅局对遗址内部分被盗西周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2024年,为进一步弄清遗址范围、聚落结构及墓地分布等,开展了系统性调查、大规模勘探和发掘工作。初步廓清了遗址的聚落是由居址区和大型公共墓地两部分组成,西南临石川河河滩,东北以自然冲沟为界,总面积约300万平方米。
“公共墓地位于遗址的东北部地势最高的区域,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已探明西周时期墓葬和车马坑超过3000座,墓地内大多数墓葬墓向统一为北偏东,很少有相互打破关系,表明该墓地是经过有序规划的一处大型公共墓地。根据墓地区域的空白地带可将墓地分为南、北两个墓区。目前已发掘揭露西周墓葬70余座,车马坑5座。”据此次考古项目负责人、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李彦峰介绍,墓地内墓葬按形制规模可分为四类,最高级的“甲”字形大墓,共探明9座,集中分布在墓地北区最北部,与中、小型墓之间无明显界线。车马坑数量较多,除“甲”字形大墓旁的大型车马坑外,墓地内还有规模较小的车马坑或马坑,其中车马坑均为拆车埋葬。遗憾的是墓地早期曾遭系统性盗掘破坏,墓葬棺椁结构保存较为清晰,随葬品和人骨扰动较大。
入选理由:富平长春西周遗址是陕西关中东部新发现的一处西周大型聚落遗址,由居址区和大型公共墓地组成,面积达300万平方米,聚落规模大,遗存内涵丰富。居址区已揭露出土有大型沟渠,以及各类手工业相关遗存;大型公共墓地墓葬数量庞大,是除沣西张家坡外探明西周墓葬数量最多的一处墓地。发掘表明,该遗址应是西周时期王畿东部一处重要的采邑性聚落,为研究西周采邑制度和王畿地区的社会和政治格局、国家治理特征等问题提供了新的典型案例。
宝鸡魏家崖遗址
秦都邑“汧渭之会”
“从遗址的地理位置、面积、年代以及最新发现来看,基本可以确认魏家崖遗址是秦都邑‘汧渭之会’。这是近年来早期秦文化考古的重大突破,更对探讨秦人东迁关中的早期历史具有重要意义。”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梁云向记者介绍了宝鸡魏家崖遗址考古的重大发现。
魏家崖遗址位于宝鸡市陈仓区千河镇魏家崖村,千(汧)河与渭河交汇处的东夹角,遗址面积约100万平方米,年代从龙山时期延续至汉代,其中又以春秋时期秦文化为主。20世纪80年代,该遗址曾发现小型编钟、金虎、玉铺首。2008年“关中秦汉离宫别馆”考古队正式发现该遗址,采集到鬲足、筒瓦、陶范。2014年村民取土发现了一座春秋早期秦贵族墓,经抢救性清理。2021年,西北大学教授梁云带队对遗址再次调查,在陈家崖村北、引渭渠南侧发现城墙遗迹。自2022年西北大学牵头,联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宝鸡市考古研究所、陈仓区博物馆组成联合考古队,由梁云担任领队,对魏家崖遗址展开持续发掘工作。考古发现春秋早期城址一座,平面呈西北-东南向的长方(条)形,面积约30万平方米。墓葬在城内、外均有分布,共发掘西周墓葬36座、春秋秦墓26座、战国秦墓11座、汉代墓葬7座。
入选理由:《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文公至汧渭之会营建都邑,但在史学界一直争议较大。魏家崖遗址春秋早期秦文化遗存丰富,等级最高。考古发掘工作基本厘清了春秋早期城址平面布局,为西北-东南向长方形,其面积约30万平方米。结合遗址位置、面积、年代,以及所发现的城址、建筑基址、手工业遗存及高等级墓葬等,可以基本确认魏家崖遗址就是秦都邑“汧渭之会”,这是近年来早期秦文化和秦文化研究的重大突破,对于探讨秦人东迁关中的早期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隋唐长安城安化门遗址
明确“一门三道”的门址结构
“安化门是隋唐长安城郭城南墙偏西之门,遗址位于西安市雁南二路与东仪路交叉口以西。安化门遗址的发掘,明确了‘一门三道’的门址结构、规模及营建方式,新发现隋代的水渠、拦河堰、桥梁等遗迹,不仅为认识隋大兴城的格局,也为隋唐长安城的水利设施研究提供重要资料。”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龚国强说。
据介绍,“一门三道”的门址结构通常指的是一种具有三个门道的城门布局,这种布局在古代建筑中较为常见,尤其是在都城或重要城池中。这种布局不仅展示了城门的规模和规格,还体现了古代建筑的设计理念和防御功能。安化门是隋唐长安城郭城南墙偏西之门,由墩台、门道、隔墙组成。
考古发掘安化门遗址可分早晚两期,早期为东西向水渠,渠上有拦河堰和桥梁等水利设施,根据其出土遗物判断时代应该是隋初,专家推测这是因为隋大兴城时,外郭城南墙并没有建成,只是以东西向水渠为大兴城的南界。晚期为安化门遗址,是在水渠废弃之后修建而成,墩台底部出土唐初带印戳的瓦片,结合文献推断此次发掘的门址当为唐永徽五年所建的安化门。门址西半部已破坏殆尽,仅余东墩台、东隔墙、东门道的基槽部分。考古发现早期水渠位于安化门遗址南侧,东西向,局部被东墩台叠压,系早于安化门遗址的水渠。水渠在东隔墙以东,南北两壁外扩形成喇叭状。在喇叭口西侧发现水利设施——拦河堰。拦河堰分早晚两期,早期以生土为堰,晚期以清淤的淤泥为堰。在拦河堰西侧发现桥梁遗迹,包括桥桩柱洞和木地栿痕迹。
入选理由:安化门遗址的考古发掘明确了其形制结构,通过关键性解剖,全面揭示了城门的营建过程。确凿的叠压关系首次为隋大兴城、唐长安城外郭城南墙的建造年代提供了地层依据。隋代水渠、桥梁和拦河堰等遗迹的发现,为隋大兴城、唐长安城的格局演变及水利设施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科学严谨的发掘,为安化门遗址的保护展示提供了有力支撑。
西安北里王北宋范氏家族墓地
为研究北宋时期陕西名门望族提供新资料
北宋范氏家族墓地是陕西地区继蓝田吕氏家族墓园以后发现的又一个北宋士大夫阶层的大型家族墓地,是国内宋代考古的又一新发现。
该家族墓地位于西安市长安区韦曲街道办北里王村北,2022年底至2024年,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对该墓地进行了发掘。墓地分为东西两区,东区5座墓葬均坐东朝西,规模较大的3座墓葬(M1071、M1008、M470)基本呈品字形分布,其中M470为宋故陕西制置解盐使、尚书度支员外郎范祥,M1071为范祥之父范忠恕。西区墓葬较多,由南北两个小家族墓园(墓葬均坐北朝南)和两侧的附葬墓(墓葬均为东西向)组成。
“不同于其他北宋家族墓地,范氏家族墓地的墓葬形制更为多样,有长斜坡墓道(带天井、过洞)土洞石室墓、竖穴墓道土洞石室墓、竖穴墓道砖壁土洞墓、竖穴墓道砖室墓、竖穴墓道土洞墓等。墓葬保存基本完好,出土器物丰富,有陶、瓷、铜、铁、锡、金银、玉石、骨、漆木等器物500余件,涵盖了饮食器、化妆及装饰品、文房用具、礼器、镇墓类器等。”据此次考古项目负责人、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张小丽介绍,根据出土墓志可知,范氏家族墓地从北宋仁宗庆历七年(1047年)延续至徽宗宣和五年(1123年),至少使用了77年,时间跨度涵盖了整个北宋后半期,葬有范氏家族自范忠恕起至范瑞五到六代人。
本次发掘较完整地揭示了范氏家族的墓地布局,为北宋家族墓地研究以及关中地区丧葬制度和礼制观念研究提供了新资料。出土的19方墓志不仅有利于北宋邠州范氏家族的研究,也有利于北宋职官、荫补等制度的研究。考古专家称,该家族墓地的发掘将北宋陕西几大士族串联起来,为综合研究北宋陕西名门望族和士大夫阶层提供了新资料。
入选理由:范氏家族墓地是继蓝田吕氏家族墓园发现之后,陕西地区发现的宋代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士大夫阶层家族墓地。墓地布局清楚,排列有序,蕴含了宗法制、昭穆制、夫为妻纲、以左为上的儒家思想和关学理念,对北宋丧葬制度和礼制观念研究具有重要价值。丰富的随葬品为北宋生活、丧葬用器研究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范氏家族墓地跨越整个北宋后半期,家族兴衰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体现了家国一体的共存理念。
本报记者 赵争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