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网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2版:要点
发布日期:2025年01月19日
延安宜川推行“融救助”机制
兜牢兜准兜好民生底线

父亲曾患脑膜炎,智力三级残疾,母亲因病去世,还在就读初中的赵泽(化名)由没有经济收入、体弱多病的爷爷奶奶照顾,融救助中心联合教科体局、团委、妇联、秋林镇等多个部门单位,对赵泽家庭落实了生活救助、教育资助等,确保其达到“三保两有”标准(保基本生活、保身心健康、保就学送教,有监护人、有亲情关爱)。这是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探索推行“融救助”机制,兜牢兜准兜好民生底线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宜川县积极用基层党组织融合社会救助力量,整合各部门救助资金项目,创新机制、再造流程,纵向延长救助链条,横向拓宽救助范围,联合创新救助方式,探索了一条兜牢兜准兜好民生底线的路子。

建立三级服务网络和“三色管理服务”机制

宜川县坚持有效覆盖、高效运行、双向贯通、信息对等,建立以县融救助中心为中枢、乡镇(街道)融救助服务点为支撑、村(社区)融救助信息员为基础的三级服务网络。同时,探索建立“三色管理服务”机制,乡镇街道对辖区群众全面排查,按照收入水平、困难程度、健康状况、返贫风险等综合评估,精准划分为“绿色放心户”“橙色关心户”“红色连心户”,常态化开展防返贫动态监测和低收入人口筛查预警及信息报送,实行动态管理和精准救助,织密织牢融救助工作网底。

同时,将职能部门在融救助工作中的资金、项目、工作贡献和救助对象的评价等纳入目标责任考核,考核结果作为“一把手”进退留转和推荐优秀干部的重要依据。

多途径多方位提高兜住兜准兜牢能力

宜川县坚持精准施策,用足用好用活救助资源,多途径多方位提高兜住兜准兜牢能力。建立综合研判制度,对困难群众家庭收入、住房、车辆等基本信息进行核对,按申请人需求种类及家庭困难程度拟定初步救助意见,经综合研判会议审定救助项目,实施分类别多层次救助。链条式统筹救助,坚持大难众帮、小难小帮、急难急帮,融救助中心统筹各类救助资源,部门单位协同发力,把政府基本救助、行业专项救助、社会慈善救助连成“救助链”,针对特殊困难群体实行多项叠加救助,解决多层次多样化“急难重特”需求,让困难群众得到最大化救助。小切口拓宽救助范围。针对现行政策覆盖不全、现实生活中又存在的边缘人群和弱势群体,分类施策、探索推进,以事实孤儿、服刑人员子女、留守儿童为切入点,设定“三保两有”标准,联合实施精准救助。

强化外来人口属地救助。将外地户籍在宜川常住人口的基本生活救助、教育救助、司法救助纳入融救助,对异地突发急难遇困群众提供及时有效的救助帮扶,线上设立救助热线和融救助APP受理功能,线下实行主动摸排、应救尽救、应纳尽纳,发挥救助政策“救急难”的“及时雨”效用,满足“就近办、快速办”的民生诉求。

探索给乡镇下放权限。将8个部门的17项社会救助审批权下放至乡镇街道,跟进指导监督乡街建立联评联审、公开透明救助机制,严格申请受理、信息调查、核对核实、研判审定,有效解决“有权批的看不见、看得见的无权批”的问题,减少审批层级,缩短审批时限,提高工作效率。

“融救助+服务”提高困难群众自我发展能力

联合创新方式,多方位多层次拓展融救助服务,推动社会救助提质增效利长远。拓展融救助+心理疏导服务、融救助+志愿服务、融救助+就业援助服务。在融救助+就业援助服务方面,乡镇街道围绕破解贫困家庭“一人失能、全家失衡”问题,在乡村公益性岗位中设立一定数量的助残敬老岗位,采取“双向认可、一岗双助”的方式,既为弱势群体提供就近服务,又增加困难群众就业渠道。

宜川县云岩镇殿头村57岁的村民刘有奎因要照顾年迈的母亲,无法外出务工,没有固定收入,家庭情况十分困难。与刘有奎同村的小康(化名)就读于宜川第四小学,其父亲患病20多年,生活无法自理,母亲智力二级残疾,家中还有一个妹妹(三岁),奶奶患有精神病,无法劳动,小康家的日常生活都由爷爷一人照看。这两个家庭原本不会有什么交集,通过“一岗双助”连在了一起。刘有奎给同村困境儿童小康提供周末接送、日常生活关照等服务,一方面解决了刘有奎就业问题,增加刘有奎家庭收入,另一方面小康也得到了照护,实现了开发一个岗位、受益两类群体的目的。

本报记者 王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