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周原博物院珍藏的青铜器——折斝。
古人认为,蛇是一种神明,潜于深渊,能致云雨,在文物中加入蛇元素,既彰显了器物创作的艺术之美,也寓意着吉祥美好。在宝鸡周原博物院珍藏着一件青铜器——折斝(jiǎ),造型大气、纹饰精美,仔细看,它的盖口处还有一个双头蛇形的半环钮,十分别致。
青铜斝是最早出现的青铜酒器之一。“斝”字最早在商代甲骨文中已见到,《周礼·司尊彝》:“秋尝、冬烝、裸用斝彝黄彝。”斝是古代中国先民用于温酒的酒器,也被用作礼器,通常用青铜铸造,其形三足一鋬(耳)两柱,圆口呈喇叭形。商汤王打败夏桀之后,定为御用的酒杯,它与铜爵、觚、角配套为酒器,即专为爵注酒的温酒器。
折斝在1976年于扶风庄白一号西周青铜器窖藏出土。侈口方唇,口沿立两伞状柱。长颈,鼓腹分裆,形成三袋足,袋足肥硕,下接三柱状实足跟,体侧有一兽首鋬。有盖,盖上有双头蛇形半环钮,器腹上有两道折线纹,肩部还有一圈以云雷纹为底、由夔龙组成的饕餮纹。盖内有铭文7字:“折作父乙宝尊彝”。金文中的“彝”是一个具有浓重祭祀色彩的象形文字,因此判断折斝应是为祭祀父乙而做的一件礼器。据宝鸡周原博物院工作人员介绍,西周早期青铜器装饰风格基本上仍沿袭了商代繁缛的特点,追求华美富丽、雍容堂皇的气派。尤其喜好在青铜器物的表面铸刻各种各样的动物图案,使其分外豪华富丽。而折斝的装饰手法却与众不同,它虽然仍采用饕餮纹样,但却没有商代那种威严狞厉的神秘色彩,并且只装饰于器物肩部一周,位于次要部位。动物装饰也仅选用了双头蛇形,而腹部则用凝练的两道折线纹进行装饰,配以洁净的素面,突出了器物的敦厚和朴实,可谓清新自然、别具一格。
历史与考古资料表明,中国青铜文明在商周时代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其造型精美、纹饰富丽、铸造精巧,兼具使用价值与审美价值。
本报记者 赵争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