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通道变得通畅有序,智能车辆识别系统守护着新落成的“共享门岗”,文化墙上老照片诉说着院落记忆……
2月13日,西安莲湖区枣园西路社区内,储运公司家属院等5个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老旧小区焕然一新。这一系列变化,源于莲湖区委社会工作部推行的“民非组织+信托制”物业创新模式。通过组织共建、资金共管、服务共享破解了老旧小区失管难题,更探索出“党委统筹、民非协同、居民做主”的基层治理新路径。
破局:从“无人管”到“组织化共治”
“以前这条路全是垃圾,我们出行得借隔壁小区的路走,都不知道怎么给朋友介绍我家住哪儿,现在可以骄傲地说我们家就在‘红枣共享家园’!”家住枣园西路社区的居民刘建平开心地说。
枣园西路社区的储运公司家属院、房地二分局家属院等老旧院落,因分属不同单位产权,长期陷入“各扫门前雪”的管理困局。曾经,200米的共用通道堆满废旧家具,物业互相推诿,居民投诉难。转机出现在2024年初,莲湖区委社会工作部启动“六步工作法”,率先在枣园西路社区组建“红枣志愿先锋队”,通过产权单位授权明确民非组织对公共区域的管理权限,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百米”。
据介绍,社区党委联动30余名党员骨干、网格员和居民志愿者,半年内召开党建联席会、居民议事会等20余场,成功推动5个小区缔结《共享家园公约》。2024年4月,“红枣共享家园”项目启动,拆除违建23处,整合安保资源设立智慧门岗,施划消防标线500余米,同步完成道路修缮、管网改造等“硬件升级”。
革新:信托制重构治理信任机制
走在如今的共享主干道上,10米长的文化墙展示着30余张居民捐赠的老照片,从1978年建厂时的集体合影到上世纪90年代家属院运动会场景,唤醒着共同记忆。“这些照片让我们想起当年一起奋斗的日子,现在更要一起建设新家园。”老党员宋师傅的话道出治理真谛——当冰冷的围墙变成温暖的记忆长廊,物理空间的“拆墙并院”便升华为情感共同体的构建。
硬件改造只是开端,长效治理需要制度破冰。莲湖区委社会工作部引入“信托制”物业模式:将物业费、停车费等收入归集为业主共有基金,在银行开设双密码监管账户——居民持查询密码可实时查看收支明细,民非组织与物业企业共持支付密码。这种“玻璃钱袋”机制,让曾经质疑“钱去哪了”的居民王阿姨变成了社区监督员:“现在每笔支出都有电子凭证,我们40多位业主代表每月轮流查账。”
2024年11月28日,枣园西路社区5个小区签订信托制物业合同,服务项目从基础的12项扩展到包含适老化改造、文化营造等在内的21项。随后,牡丹庄园社区、铁塔寺社区、莲四社区等小区陆续加入信托制模式。
“六步工作法”确保治理成功
枣园西路社区的蜕变,得益于莲湖区委社会工作部系统化的改革设计,实施了“六步工作法”:首先,孵化了12支民非志愿服务队,培育了300余名居民自治骨干;其次,开展了50余场专题宣讲,建立了“专家团+民非组织+网格员”宣传体系;通过2000份问卷和百余场座谈,选定了15个试点小区;然后,组织了30余次协商会议,解决了23项历史遗留问题;接着,法律顾问全程指导,制定了标准化信托制合同;最后,建立了“季度审计+业主查账+数字公示”的三重监管机制,确保了治理的可持续性和透明性。
本报记者 朱娜娜 实习生 辛米子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