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网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3版:看点
发布日期:2025年03月02日
买着挺便宜 实际没啥用
积少成多的“划算”成了浪费

3月1日,西安市民刘杨在社交媒体上晒出了自己购买9.9元商品的经历。她购买的手机支架、厨房小工具、卡通钥匙扣、网红装饰品等商品,虽然单价低廉,但随着购买次数增多,半年后她发现自己已累计花费数千元,家中堆满了未拆封的快递盒和闲置物品。她用自己的经历提醒大家,不要陷入低价的“消费陷阱”。

小额购物半年花掉一部手机的钱

刘杨晒出自己的消费账单后,许多网友纷纷表示有相似经历。西安市民张晓函回忆,过去半年内,她在9.9元、19.9元的小额购物上竟花费了4000多元,相当于一部中端手机的价格。“每次都觉得不过是‘一杯奶茶钱’,结果零零碎碎加起来,成了大开销。”她无奈地说,家中堆满了快递盒,本来想买些收纳盒整理房间,结果它们反倒成了“杂物”。

从事IT行业的鲁雅莉同样陷入了“9.9元购物陷阱”。她在半年内下单327次,总金额达2890元,购物清单中满是手机壳、数据线、杂物收纳盒等小物件。“买199元的衣服要犹豫半天,但9.9元的小东西随手就买,结果花的钱足够买几件更好的衣服。”鲁雅莉表示。

主播用话术吸引消费者下单

连日来,记者调查发现,很多直播平台和购物网站上,琳琅满目的9.9元商品通过“限时抢购”和夸张推销手法吸引消费者。直播间里,主播们用夸张的语气推销商品:“这款手机支架必须拥有,错过今天就亏了!”“这条9.9元的毛巾,买过的都说好,手慢无!”这样的广告词不断刺激着消费者的购物欲望,许多人不禁在短短几分钟内点击“立即购买”。

刘杨也曾在直播间下单,收到商品后才发现,许多商品质量一般,甚至并不实用。但因价格便宜,懒得退货,最终这些商品都被束之高阁。

商家精准定价 激发“薅羊毛”心理

从事过电商平台运营的柳超透露,商家通过低价策略和营销手段,精准抓住了消费者的“心理阈值”。“低价让人产生‘划算’的错觉,进而放松了消费警惕。”他表示,原本199元的商品会拆成多个小组件,单独定价9.9元至29.9元不等,消费者误以为自己是在“慢慢攒”,却在不知不觉中花费更多。

面对家中堆积如山的闲置物品,收纳师梁曦提醒消费者:“这些看似有用的小商品,实际上往往只会占据家中的空间。”梁曦介绍,约70%的9.9元商品在使用一次后就被闲置,其中未拆封的比例高达35%。

梁曦建议,购物前最好先问自己几个问题:这件商品是否能真正改善生活?如果价格翻倍,我还会买吗?家里是否已经有类似的东西?如果这些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那么这件商品很可能只是一次冲动消费。

陕西仁端律师事务所律师陈风涛表示,看似便宜的9.9元商品,实际上可能让消费者陷入“消费陷阱”。消费者应理性购物,避免被低价诱惑影响,以致花费超出预期,家里堆满闲置品,造成浪费。

本报记者 朱娜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