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记者走进西安国际港站,映入眼帘的是高大的龙门吊有序地挥动巨臂,一列列印有“中欧班列”醒目标识的列车整齐排列,蓄势待发。
自今年1月1日以来,每天都有中欧班列满载货物从这里驶向中亚和欧洲,回程时又将沿线国家的货物带回,为外贸注入新的活力。
西安自贸港建设运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奇韬表示:“如今,我们与境外合作伙伴的交流合作愈发紧密,在车保以及境外段计划等关键环节,协同力度显著增强。”这种紧密的合作,为中欧班列的高效运行奠定了坚实基础。
其中,哈萨克斯坦西安码头项目的成果尤为显著。恰逢该项目运营一周年,张奇韬分享了一组数据:“累计中转货物超过12万吨,通过自贸港公司平台发出的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班列已达180列。”
此前,中欧班列的集装箱抵达哈萨克斯坦阿克陶港口后,需搭乘滚装船前往里海对岸的巴库,等待乘船的时间短则7天,长则十几天。漫长的等待不仅增加了运输成本,还影响了整个物流时效。
哈萨克斯坦西安码头的建成,犹如打通了物流通道中的“任督二脉”,成功解决了运输节点不通畅的难题,大幅提升了运输效率,也让更多国家和地区看到了中欧班列的潜力,进一步扩大了中欧班列的“朋友圈”。
如今,在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方面,中欧班列的时效性得到了大幅提升。张奇韬介绍道,现在到达阿塞拜疆首都巴库的最快时间缩短至11天,计划时效也稳定在14至15天。
这一显著的变化,让中欧班列在国际物流市场上更具竞争力,也为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往来提供了更高效、更可靠的运输选择。
过去一年,中欧班列(西安)全年开行量达到4985自然列,同比增长25.1%,开行量、货运量、重箱率等核心指标保持全国领先。西安成为全国首个累计班列开行量超过25000列的城市,约占全国开行总量的1/4。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张奇韬表示,今年将坚定不移地走“做好自己”和“走出去”的发展道路。在“做好自己”方面,将着重提升场站运营能力和资源调配效率,加强与客户的联动衔接。在“走出去”方面,公司将加快海外项目投资建设,推进哈萨克斯坦、巴库、莫斯科等项目的建设,与海外合作伙伴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进一步提升效率、优化服务、降低成本。
张奇韬透露,今年将加快推进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项目建设,预计今年4月底完成主体建设,5月底形成整体形象。这也是全国班列开行城市中第一个境外投资铁路物流枢纽项目。
本报记者 石喻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