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网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6版:看点
发布日期:2025年03月10日
采煤机当教具 矿井变教室
500米井下的采矿课堂

在井下500米的采煤工作面进行现场教学。

3月2日清晨,榆林的天空下着小雨。西安科技大学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院采矿工程本硕连读创新班的20位同学,身着工装,头戴安全帽,在可可盖煤矿井口整齐列队。随着学院党委书记陈吉兰一声“出发”,这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沿着宽敞的斜井向可可盖煤矿井下500米的“地心”进发,开启新学期井下第一课。

井下500米上采矿课

第一次下井的同学们,乘坐着防爆无轨胶轮车,在斜井隧道里经过40分钟的穿行后,抵达500米深的井下。当14201智能化综采工作面全景式展现在大家眼前时,同学们发出惊叹:总长400米的采煤工作面灯火通明,液压支架如钢铁长城般排列,智能采煤机雄伟矗立……“这不是传统印象里的煤矿!”李少博同学感叹道。

在这片幽邃而神秘的地下世界里,灯光与液压支架、采煤机、输送刮板……交织成一幅幅震撼的画面。可可盖煤业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刘全辉用通俗的语言为同学们讲解了井下的前沿技术装备,让同学们了解了智能化采煤过程。同学们聚精会神,时而驻足凝视,时而低头记录,不时有学生主动提问。同学们就智能设备的运行逻辑、技术创新等话题与刘全辉进行交流。

张拯同学说:“这次下矿井,我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感受到了采矿工程的复杂性,需要攻克的难题很多,我们青年学子只有加倍努力,才能为祖国建设出更安全、更智能、更高效的现代化矿井。”

校企互动碰撞出创新火花

3月1日,创新班的师生们在可可盖煤业有限公司调度指挥中心通过实时监控大屏,直观感受了智能化采煤的整个工艺流程,对智能化、无人化采煤等关键技术有了全面认知,让同学们大开眼界。

分享环节,校企双方代表共谋未来,可可盖煤业有限公司工程部负责人、校外创新导师赵一超给同学们作了专题报告,他从五个维度剖析了“可可盖煤矿智能化建井模式”,系统梳理了智能化建井技术体系的理论框架与实践经验,为现场师生构建了该领域的系统性认知。

“听了赵一超老师的报告,我深刻认识到如今煤矿开采与传统挖煤有着天壤之别。”柳天宇同学说,“可可盖煤业有限公司调度指挥中心给我带来了极为震撼的体验。在后续学习中,我要扎实掌握专业知识,将来投身煤矿智能化建设。”

可可盖煤业有限公司信息部负责人李强展示的DeepSeek大模型管控平台,能实时分析3000多个传感器数据,预测设备故障准确率达98%。“西安科技大学的毕业生参与了这个系统的开发。”可可盖煤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胡生奎的话让同学们很兴奋。

特色教学创新育人模式

“井下课堂,是首届创新班学生的学习新常态,也是他们的求知新天地。”班主任来兴平教授说,“采矿工程本硕连读创新班的设立,是学校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的探索和实践。同学们先在校园课堂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再深入煤矿井下课堂实践,在采煤现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融合。井下课堂,正是创新班‘双课堂’育人模式的缩影。”

“井下课堂和校园课堂相结合的创新育人方式,很棒!”赵一超表示,“在井下,通过对同学们进行采煤工艺、工程力学、矿井设计等知识的现场教学,让同学们参与矿井生产和关键课题的科研攻关,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活力,还能让他们成长为合格的采矿工程师。”

创新班班长张泽坤告诉记者:“我很喜欢这样的井下课堂。它像一双手,把课本上扁平的知识‘捏’成了立体的现实。智能矿山是未来的趋势,我愿意做一名优秀的智能矿山建设者。”

目前,西安科技大学采矿工程本硕连读创新班已建立起了“校内导师+企业导师+技术骨干”三级指导体系的特色教学模式。这种校企合作的创新育人模式,为培养高质量拔尖人才开辟了新路径,提供了新思路。

本报记者 阮班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