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春日已至,万象焕新。三秦大地,文艺繁花正悄然孕育,蓄势待放。
近日,陕西省文联五届十六次全委会召开,拉开了2025年陕西文艺蓬勃发展的大幕。陕西文艺行业正以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姿态,全新出发,踏春启程。
本报今日起开设“2025陕西文艺踏春启程”栏目,让我们一起走进陕西文艺的全新蜕变,感受那扑面而来的艺术气息与勃勃生机。
2025年开年,从话剧《生命册》全国巡演卷起的现实主义风暴,到千年秦腔擂响青春鼓点;从青年演员以戏入魂摘桂冠,到百年剧场牵手AI重塑戏剧教育——三秦大地上,“戏剧陕军”正以破竹之势拔节生长,一场守正创新的秦风大戏已然启幕。
文学剧院:茅奖IP铸就文化地标
3月8日、9日接连两晚,南京保利大剧院内,陕西人艺话剧《生命册》以上下部的磅礴叙事叩击观众心扉。这部改编自李佩甫茅盾文学奖的现实题材力作,以小人物的命运浮沉折射时代洪流,拉开2025南京戏剧节序幕。这部近5个小时的鸿篇巨制,延续了话剧《白鹿原》《平凡的世界》《主角》创造的“文学剧院”神话——10年来,4部茅奖改编话剧巡演超2000场,所到之处皆掀起“陕派现实主义”观剧热潮。
目前,话剧《生命册》已签署了全国巡演300场演出合约,今年的巡演之路仍将继续,更多的观众将感受到这部作品的魅力。接下来,陕西人艺将重磅打造“陈彦三部曲”,改编自作家陈彦同名小说的话剧《装台》也将于今年登台亮相。
陕西人艺院长李宣表示,2025年将继续锚定擦亮“陕西戏剧”金字招牌、树立“茅奖系列”话剧标杆、打造文学与戏剧深度融合的“陕西范式”,以塑造“文学剧院”艺术风格为核心目标,让经典文本在舞台上绽放新生。
秦腔破茧:青春军团重写古老传奇
3月5日,在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四团排练厅内,四团首部原创剧目——新编秦腔历史剧《西域风尘记》正式建组,“00后”演员们的水袖划破千年时空。这部以东汉名将班勇传奇为蓝本的大戏,不仅是班勇西域史诗的现代表达,更是一场戏曲传承的“青春实验”:省戏曲研究院平均年龄最年轻的演员团队,在“以老带新”的锣鼓点中接棒,挑战唱念做打;导演、音乐、舞美等环节注入创新表达,让千年秦腔与青年审美碰撞火花。“‘以戏带人,以戏培养人’是戏曲艺术传承发展的关键,希望借《西域风尘记》提升演员和四团主创的专业能力,也打造出一部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兼备的佳作。”省戏曲研究院副院长郝卫如是说。
这种代际碰撞的火花,同样绽放在陕西人艺的舞台。“90后”演员刘李优优凭借《主角》中“忆秦娥”一角荣登陕西戏剧奖表演奖榜首。四年间与角色共生共长,她在舞台上淬炼出“戏痴”的筋骨,她说:“这些年,我仿佛与‘忆秦娥’共同经历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忆秦娥’教会我艺术的真谛是将美献给人民。”这份执着恰是“戏剧陕军”人才崛起的缩影。
记者从省文联获悉,2025年,陕西将加强文艺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突出抓好基层文艺骨干、中青年、创作一线和“文艺两新”等教育培训,举办戏剧创作研修班,构建老中青三代接力的人才“森林”,让戏曲传承从“独木成材”走向“万木争春”。
未来剧场:AI重构戏剧教育基因
当百年话剧院遇见前沿AI科技,会迸发怎样的火花?西安话剧院国际戏剧研学教育基地近日在新城剧场开幕,以“戏剧+AI”为核心,打造沉浸式教育新场景。青少年可沉浸式、互动式学习体验从剧本创作到舞台呈现的全流程。古老艺术正以数字形态赢得Z世代青睐。“戏剧不仅是艺术的表现形式,更是教育的重要载体。”院长任雪迎表示,未来将深化跨界合作,培养兼具人文底蕴与创新思维的人才。当科技引擎注入文化传承,“戏剧陕军”的破圈之路越走越宽。
这场创新风暴席卷整个陕西戏剧界,2025年,陕西戏剧的拔节之势愈发强劲:省剧协启动“经典传统剧目传承创新工程”,开展曲艺创作提升行动;首届陕西喜剧小品展演、第十届中国戏剧奖评选等重磅活动蓄势待发;文艺评论与创作实践双轮驱动,为戏剧生态注入活力。
从文学沃土中拔节,在代际接力中生长,借数字浪潮破界——2025年的“戏剧陕军”,正在拔节生长的裂响中,以扎根本土、拥抱时代的姿态,谱写一曲守正创新的秦风新韵。
本报记者 夏明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