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年基层矛盾纠纷化解成功率达95%;乡村产业带动人均年收入增长约2万元;养老服务设施覆盖全街道……这些数据背后,是西咸新区窑店街道在多个领域协同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
3月11日,记者跟随西咸新区“家门口有了新变化”媒体行活动再出发,走进西咸新区窑店街道,深入探寻这里的新变化。
文旅“画笔” 绘就乡村美
踏入刘家沟村,仿佛瞬间穿越时空,古老的窑洞与秦汉文化元素相互交融,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村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4家特色民宿错落有致地分布在村落中。
不仅如此,去年刚刚建好的农副产品街也让大家眼前一亮:农特产品坊里,既有刘家沟擀面皮、窑店松茸酱、老孙家酸梅汤,也有陕南木耳和陕北杂粮;茶舍、鲜榨果汁坊、农家老酸奶等小店更是文艺范儿十足,让人在“歇歇脚”中享受惬意时光。
据介绍,刘家沟村年均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年营业额超1000万元。
养老“港湾” 守护夕阳红
走进窑店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老人们在房间休息,厨师正在备餐。“考虑到大部分老人行动不便,做好饭后,除了个别老人会来餐厅就餐,对于其余老人我们会送餐到房间。”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院长魏娟娟介绍,中心投资600余万元,为老年人提供16项专业服务,今年还将探索医养结合新模式,让老人享受到更全面的照护。
秦苑六路社区的养老服务也独具特色。记者看到,在一楼的“教室”里,《茉莉花》合唱在专业老师指导下声声悦耳,二楼活动区旗袍队排练一曲接着一曲。社区党支部书记苏湘渝介绍:“我们会定期组织志愿者活动,陪老人聊天、做游戏,大家都愿意来这儿聚聚。”
产业“引擎” 驱动就业兴
在窑店街道食用菌示范基地的大棚里,一朵朵赤松茸破土而出,两名工作人员正忙碌地穿梭其中直播带货。
“鲜松茸、冻干松茸、松茸酱……这些产品在市场上很受欢迎。”基地负责人程雨说,为进一步延伸产业链,街道新建的深加工生产厂房即将投用,“投产后预计能降低成本30%以上。产品加工不仅能带动村集体分红,还能为周边村民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来到三沐春风家庭农场,只见禽舍里不同品种的鸡、鹅正自由“漫步”。不远处的大棚内,圣女果长得正旺。作为一处农事体验休闲游生态农场,这里还可以采摘、吃饭、休闲娱乐,为游客提供一站式服务。“亲子活动、研学旅行和休闲度假都特别合适。”农场负责人李辉说。
近年来,窑店街道多措并举持续推动乡村振兴:“小白杏”直播助农让本地特产走出乡村;去年采摘季,“葡小淘” 采摘活动接待游客5000余人次;渭柳公园便民市场解决了近500人的就业问题;毛王村睫毛手工制作让70余名群众在家门口实现灵活就业。
平安“网格” 织密和谐网
“有问题,找老瑶!” 在窑店街道,这句顺口溜早已深入人心。在窑店街道平安驿站老瑶说事调解工作室里,几位“老瑶”正在商量着近期工作。
“2024年以来,先后组织了5次‘老瑶’下村联动,调解矛盾38件,切实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平安驿站程阳介绍,“以往我们的‘老瑶’由5位乡贤担任,今年新加入的律师力量让‘老瑶’实力全新升级,更专业了。”
熙春园社区网格员刘鑫每天都会穿梭在社区内,认真巡查安全隐患、仔细收集居民诉求。过去一年,网格员和社区工作者处理各类事件984件,办结率超96%。
此外,社区还时常举办各类文化活动,丰富居民生活。居民罗阿姨说:“现在社区可热闹了,活动一个接一个。大家一起参加活动,关系更亲了。”
谈到下一步工作时,窑店街道党工委书记赵终表示,将锚定强基、兴业、惠民、善治四大目标,优化为民服务、全域网格、精细管理三大创新,发挥优势、乘势而上,让群众更有获得感、幸福感。
本报记者 周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