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会玲
在我的家乡渭北,正月末的晚上,素有燎疳的习俗。
“燎疳”,听上去虽然有点怪,但却极有说服力。“疳”,本是一种病,所谓的燎疳,意思很是明了:便是用大火燎去疾病,燎去晦气。在故乡人的心里,这“疳”一“燎”,新一年的工作生活,也该尽如人意了。事实上,在家乡,燎过疳之后,年才算真正过完了。
一次完整的燎疳过程,大体分三步。
这首要的,便是割燎疳用的蒿草。通常正月末这天,吃完午饭之后,男人们便带上镰刀和绳索去野外割蒿草。割蒿草是有窍门的,要专挑那些高大粗壮的。这样的蒿草,烧起来火势大、火焰高,是红红火火的好兆头。等蒿草割得差不多有一大捆,就用绳索捆成结结实实的一团,背回来堆放在大门口。这时候,大家总要在心里暗自攀比,看谁家的蒿草割得多、摞得高。因为在人们的观念里,蒿草堆得最大最高的人家,运势似乎会更好一些。在男人们割蒿草的同时,女人们则要将屋里屋外打扫干净,将家里杂乱的什物和角角落落的灰尘都清理出来,扔进蒿草堆里去。
接下来,就该燎疳了。天刚擦黑,家家户户的门前堆得像小山一样的蒿草就该发挥作用了。一切准备就绪,家家户户全员出动,围着蒿草而立,村道里挤满了男女老少。这时候,早有性急的人划着了火柴。那经冬的蒿草干透干透的,一见火星子,立马“呼呼呼”地燃烧起来。这边火光一起,那边立刻紧随其后,人群一下子就喧闹起来,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评说着火势的大小。一时间,蒿草的燃烧声,炮仗的爆响声,夹杂着男女老少的嬉笑声,让村庄变得红火热闹起来,夜里的寒气似乎也被“燎”得无影无踪。看着熊熊大火,想着火光带来的新希望、新兆头,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大家你说我笑,瞅东家、望西家,看谁家的火焰最高,火光最亮,火势最大。这时候,整个村子被照得红彤彤、亮闪闪的。连同围火而立的人们,个个都被冲天的火焰照得满面红光。这种全村人一齐燎疳的浩大场景,便如鄂伦春人的篝火节一样喧腾而热闹。它使每个人都心潮翻腾,沉浸在对美好生活的无限遐想和期盼之中。
事实上,燎疳真正的高潮远不在此,而在于燎疳的最后程序——“跳疳”。
所谓“跳疳”,即从正在燃烧的火堆上跳过去。据说,“跳疳”可以祛除病痛、苦难和不快。于是,等火势稍微变小一点,那些胆子大、腿脚灵便的年轻人便嘻嘻哈哈地率先从火堆上一跃而过。有人带了头,马上就有人紧随其后。一来二去,家家户户门前的火堆上,就都是争先恐后地“跳疳”人。人们以这种方式,祈求消灾除病,祈求平安健康的美好生活。
又到一年一度的燎疳节。傍晚时分,听见远远近近都响起了鞭炮声,我赶忙穿衣下楼,想寻觅一处有燎疳的所在。出了小区向东,走了不过千余米,正好赶上有人堆好了蒿草,正将撕下来的对联放在蒿草底部引火。当火光燃起的时候,周围一下子围拢来不少行人。看着燃烧的大火,大家便喜不自胜地谈论起以往燎疳的情形。等火光变小,就有人带头从高高的火焰上跳了过去,我也拼尽力气开开心心地跟着跳起来。
值得一提的是,燎疳这天,家乡还有一种习俗,就是炒豆子,炒面疙瘩吃。人们坚信,燎疳之后,新的一年里,红红火火的好日子将如期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