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网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6版:《社区里》周刊
发布日期:2025年03月17日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堵塞消防通道、“飞线”充电、乱停乱放……
电动自行车管理难 看看这些社区咋“拆招”

金辉C园小区改造前。

金辉C园小区改造后。

堵塞消防通道、“飞线”充电、乱停乱放……电动自行车管理到底难在哪儿?连日来,记者走访西安多个不同类型的社区,探访在电动自行车管理方面,各社区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问题 大型综合社区电动车乱停乱放

“以前小区消防通道被堵,充电桩不够用,雨天充电麻烦又危险,电梯里总有人推车入户……”3月14日,西安市韩森寨街道华清学府城社区居民张女士说。

华清学府城社区现有48栋家属楼、10487户,近2万名常住居民,是典型的大型综合社区,电动车保有量超6000辆,小区乱停乱放、入户充电等现象屡禁不止,影响居民生活质量。

解决 腾挪空间让车棚“有地可建”

为破解小区电动车治理难题,韩森寨街道华清学府城社区深入开展“进入知解”活动,以“入户听需、多元共治、长效护航”三步走策略,将民生痛点转化为治理亮点,织就社区“安全网”,架起群众“连心桥”。

社区牵头开展“进网格、入万家、知民情、解民忧”大走访活动,组织网格员、党员志愿者敲门问需,累计收集电动车治理类诉求327条。针对14号、35号楼等“重灾区”,邀请居民代表、物业、民警、消防等部门召开协商议事会5场,会上大家吵过、争过,最终达成共识——必须建停车棚、增充电桩、立新规。

针对居民反映最强烈的“充电难”“停车乱”问题,社区联合物业、民警打出破题“组合拳”。首先是制定“疏堵结合”方案,规划停车棚选址,腾挪空间,让车棚“有地可建”。随后联合民警制定《电动车安全管理公约》,明确“楼道不停车、电池不入户”等“六不”红线。在此基础上,利用小区边角空地、绿化带改造区,建成防雨停车棚40处,增设充电插孔1560个,同时引入扫码充电、过载保护、自动断电系统,加装24小时监控装置,实现小区楼栋全覆盖,让居民充电安全无忧。

从“入户听抱怨”到“协商定方案”,华清学府城社区以电动车治理“小切口”,探索出一条“入户听需、多元共治、长效护航”的大型社区治理新路径。

问题 电动车“飞线”充电存隐患

“有人从七楼拉一根电线到一楼用,以前到了晚上充电高峰,一层住户家的防盗网上挂的都是插头,看着吓人得很。”3月13日上午,家住北火巷小区的王先生回忆起电动车“飞线”充电的情景时,频频摇头。

电动车“飞线”充电问题一直是老旧小区的关注点,长乐坊街道八仙庵社区管辖的北火巷小区、热工研究院家属院、新庆馨苑小区、长乐村小区均为上世纪90年代建设的老旧小区。住户多,人员密集,电动自行车保有量非常大,“飞线”充电现象时有发生,甚至有些电线胶皮磨损脱落还在用。同时,不少居民在给电动车充电时,没有任何防护措施,不仅影响院落整体环境,还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解决 将破旧停车棚改造成“便民驿站”

居民对改善电动车充电条件的呼声强烈,八仙庵社区结合“为民办事我承诺”系列活动,深入走访摸实情解民忧,积极发动党员志愿者、网格员在院内调研走访,广泛征求居民意见,牵头组织物业公司、居民代表等,共商共议小区基础设备设施改造事宜。积极对接充电桩安装企业到辖区居民小区进行实地查看、摸底,解决电动车充电难、安全隐患大的问题。

为缓解居民电动车充电难问题,在辖区增设了60余个智慧充电插座,引入智能化管理系统,基本解决了“抢位排队”“飞线充电”的困扰。新设备搭载过载保护、自动断电、防水防雷等安全模块,充电区域加装24小时监控系统,有效减少了消防安全隐患。

辖区一家物业负责人表示,改造后小区内“飞线”充电现象同比下降90%,社区环境也更加整洁干净。一位正在给电动车充电的居民张先生称赞,充电桩随时可用,费用也不高,曾经杂乱破旧的停车棚如今变成了整洁美观的“便民驿站”。八仙庵社区工作人员表示,将持续关注居民需求,加强与物业的合作,不断完善小区基础设施,为居民创造更加安全、舒适、便捷的生活环境,提升居民幸福感。

问题 电动车乱停乱放阻碍消防通道

“之前整个过道都是电动车,我孙女都被撞过……回个家操心得很,消防通道、单元楼门口全被电动车占了。”小区住户霍女士说,电动车乱停乱放难题,让金辉C园小区1100余户居民饱受消防通道堵塞之苦。

面对大量投诉,红庙坡街道大兴东路社区以“疏堵结合+创新管理”破局。将矛盾焦点转化为共治实践,最终实现从“投诉焦点”到“治理样板”的蝶变。

解决 成立工作专班 畅通消防通道

金辉C园小区规划电动车停车位550个,实有电动车1300余辆。电动车停放问题历经乱停乱放、集中移出住宅楼、移出后部分车辆存放于小区道路三个阶段,其间因消防通道堵塞引发居民12次投诉。红庙坡街道大兴东路社区联合多部门成立工作专班,通过“网格走访+专题座谈”双线推进,先后组织8次业主协商会,摸清居民诉求。

针对“停车难”与“安全忧”的矛盾焦点,创新提出“院内限流+东门分流”方案,即在院内设置固定车位,满位后引导车辆至新建的东门停车场,既保障消防通道畅通,又兼顾居民停车需求。三方协同机制为问题解决奠定组织基础。

方案落地后,社区推动物业升级配套相应设施,通过设置分流护栏将人行道与车行道清晰区隔,实现物理隔离、分时管控,人车分流效率提升30%。同步优化东门停车场设施,增设充电桩72个、监控设备4处,解决居民“充电难”“怕丢车”顾虑。针对初期部分居民不理解的情况,组成物业保安、党员志愿者为主体的“平安巡护队”,实行“三班两运转”工作制,开展早晚高峰定点值守,实时汇总违停信息。

几天前,院内车位已满,居民张先生骑车回家被拦后拨打12345投诉。社区网格员10分钟到达现场,联动物业调取实时车位数据,耐心解释安全红线。事后社区举一反三,建立“高峰机动疏导+预警”机制,通过小区微信群定点播报车位信息,增设晚班疏导员,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大兴东路社区巧解金辉C园小区矛盾的治理实践,从“被动接诉”到“未诉先办”,这场基层治理的“双向奔赴”,不仅畅通了消防通道,更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为破解城市社区治理难题提供了可借鉴经验。

问题 “三无”小区安全隐患多

新西里小区是典型的 “三无” 小区,无物业、无安防、无管理。6栋居民楼,住着395户,电动车保有量达200余辆。楼道充电、“飞线”乱搭、僵尸车占道等问题突出,老旧车棚无法正常使用,消防通道常年堵塞。安全隐患与邻里纠纷不断,社区虽曾安装2组充电桩,但因选址有限性、维护不及时以及车位被非机动车占用,居民依旧冒险私拉电线,治理陷入 “整治—反弹—再整治”的恶性循环。

解决 “三步走”破困境

长安路街道新西里社区以 “找准症结、打通堵点” 为突破口,实施 “三步走” 方案。第一步,主体破冰,社区党委历时3个月,与产权单位进行15次对接,成功说服其承担治理主体责任,打破了“三无小区无人管”的困境。第二步,精准施策,依托“6+X”智库工作理念,社区主攻安全教育,产权单位负责设施建设,居民参与日常监督,形成了紧密的责任闭环。第三步,安全筑基,社区要求充电桩公司安装悬挂式干粉灭火装置,与房管所配备的普通灭火器构成 “双保险”,全天候守护充电安全。

目前,新西里小区已新增一处车棚、8组充电桩(共40个智能充电口),以及夜间照明和监控设备。设立巡查机制,定期清理僵尸车,累计巡查268次,居民自查自纠累计纠正违规充电67起。与充电桩公司对接后,实现设施故障2小时内响应,维修效率提高了100%。

新西里社区通过播放《充电安全警示案例》短片,建立 “好行为——小积分大能量” 积分兑换体系,提升居民规范充电积极性。聚焦“设施升级、空间再造、管理革新、服务提质、意识提升”的五维治理体系已经形成,实现了“飞线”充电动态清零,全年电动车火灾零发生,消防通道畅通无阻。

从“飞线丛林”到“智慧驿站”,新西里小区以“一根充电线”串联起基层治理创新链。这场始于电动车充电问题的民生工程,正逐步演变为老旧小区共建共治共享的生动实践,为城市更新提供了“小切口推动大治理”的典型范例。

文/图 本报记者 葛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