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网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4版:看点
发布日期:2025年03月21日
学机械舞打非洲手鼓 开启“潮”生活
“文化养老”让晚年生活有“知”有味

扫码看视频

老人学习打非洲手鼓。

开设老年大学,教非洲手鼓、书法和舞蹈等20多门课程;提供文旅服务,旅游车在家门口接送老人一日游……西安市灞桥区普华浅水湾社区熙和颐嘉日间照料中心的“文化养老”模式,让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有“知”有味。

老年人学跳机械舞 感觉变年轻了

“我是一个机器人摇摇摆摆,用我的身体来散发光彩……”3月19日下午,在灞桥区普华浅水湾社区熙和颐嘉日间照料中心内,65岁的化枝巧和姐妹们正跟着舞蹈老师学习机械舞。虽然动作略显生硬,但是每一个转身、每一个定格,都有一种别样的力量。

随后,非洲手鼓班教学开始,学员们围坐在一起,手掌轻轻抚摸着鼓面,随着音乐节奏的加强,她们以欢快而整齐的方式打鼓。

“今天,我第一次学机械舞,感觉自己年轻了好几岁。”休息间隙,化枝巧笑道,她退休后一直在家看孙子,现在孙子大了,听说日间照料中心有老年大学,她便报了非洲手鼓班,每周三下午来学习打鼓。看到有机械舞试听课,她也体验了一番。老年大学让自己的生活很充实,心情也很愉悦。

学习打非洲手鼓的舒逸静之前从事医护工作。“我把老人也伺候过了,孙女也照看过了,现在要过自己的生活。之前觉得自己没有文艺细胞,不敢尝试。现在我和大家一起学习,心情好,晚上睡眠质量也好。”65岁的舒逸静笑道。

教机械舞的老师雍超是陕西省街舞运动协会主任,他说:“我们三位老师分别给大家教机械舞、爵士舞、霹雳舞,希望老年人学习后可以强身健体,同时也能感受时尚、新潮元素的魅力。”

她既是老师也是学员

65岁的冉丽娟,既是普华浅水湾社区的居民,也是老年大学的非洲手鼓老师,同时还是声乐班、书法班、茶道班和插花班的学员。

“我家住得很近,2分钟就到老年大学了。”冉丽娟说,每周三下午,她都过来给大家教非洲手鼓,争取一个学员都不落下,至今已教了200多位学员,也算老有所为。春天,大家在桃花树下打鼓,非常惬意。遇到节庆,大家还参加社区的文艺演出。

老年大学开设的课程有20多门,包括声乐、二胡、舞蹈、模特、电子琴、古筝、国画、书法、围棋、茶道、八段锦、摄影和中医课堂等,冉丽娟根据爱好选择了其中5门课进行学习。

在冉丽娟看来,老年大学不仅是学习的场所,也是老年人社交、娱乐的场所,是实现“文化养老”的主阵地。既学会了不少本领,又结识了许多朋友,真正实现了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充满了“幸福味”。

文旅服务 让老人出游更便捷

让社区张女士更满意的是日间照料中心提供的文化旅游服务。

“我们小区离西安市中心比较远,想去西安周边一日游,报旅行社跟团游的话,一般要自己坐车到集合点。现在,中心提供了文旅服务,方便多了。”张女士说,有一次,她早上把孙子送到学校,然后在家门口坐上了旅游车出发,下午在周至水街游玩结束后,又将她送回家门口,她还能赶上接孙子放学。

社区居民冉女士说,她也参加了三次这样的外出旅行,在家门口坐车,很方便。团队出行人员多是邻居、朋友,也热闹。这样的服务不仅为老年人提供了休闲娱乐的机会,也是他们与社会保持联系、丰富精神生活的重要途径。

打造“文化养老”的“精神家园”

“我们帮助老人实现自我价值更新!”熙和颐嘉日间照料中心主任陈润强介绍,2020年12月,该中心投入运营,主要提供日间托管、中医诊所、老年大学、文化旅游、居家上门和就医服务等。服务周边4个社区6个小区,5年来累计服务老人超3.5万人次,带动1000余户家庭参与社区活动。

在他看来,“文化养老”是在老年人的物质生活需求基本得到保障的前提下,为老年人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文化娱乐、文化教育。老年大学是“文化养老”的“精神家园”。20余门课程让长者“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其中,70%的教师来自社区,比如中法文化交流班,书法课的老师就由社区退休翻译老师、退休教授给大家授课,实现“长者教、长者学”。从“被服务者”到“服务者”,通过课程学习,许多长者从孤独走向社交,从学员成长为志愿者。他们还举办了书画展、文艺汇演、茶文化沙龙,累计展出作品超500件,吸引上千位居民参与。

文/本报记者 姬娜 图/视频 本报记者 代泽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