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网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3版:看点
发布日期:2025年03月22日
“赏花经济”为乡村振兴“增色添香”

崔亚勤为蝴蝶兰修剪整枝。

市民前来采购鲜花。

当秦岭北麓的梅花刚刚绽放,秦巴山间的油菜花也抖开了金黄的斗篷。3月末的三秦大地上,以跨越300公里的春日接力为代表,陕西正书写着乡村振兴“以花为媒”新答卷。

赏花热催生乡村“美丽经济”

3月19日,在西安市长安区,唐村梅园近5000株梅树连成一片浪漫花海,与终南山美景相映成趣。红梅、宫粉梅、玉蝶梅等数十种梅花星星点点,粉嫩娇俏,为长安的春日增添了斑斓色彩,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前来赏梅。

3月20日,由汉中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最美油菜花海汉中旅游文化节启幕。暖阳洒在广袤的田野上,一望无际的金黄油菜花随风摇曳,勾勒出春天最动人的画卷。游客们有的漫步赏景,有的打卡拍照,还有的乘坐小火车畅游,尽情享受着春日的美好。

眼下,安康市汉阴县漩涡镇凤堰古梯田景区的油菜花也进入盛开期。距离万亩花海不到300米的地方,五间民房格外醒目。门框上“南山南民宿”的木牌粘着晨露,负责人吴大兰清扫着青石台阶。

一切源于六年前当地政府的招商引资。“当时砸进去300万元开民宿,村里人都说我们疯了。”她笑着推开房门,露出里面的现代套间,“现在村里人争着做精品民宿。”

这个曾被当地人戏称“南山背”的地方,如今成了西安等地游客手机里的网红定位。旺季399元/晚的房价,需要提前一周预订。

“昨天接了8桌席面,酸辣小河鱼卖了15份。”吴大兰掀起灶台上的蒸笼,腊肉混着豆腐乳的香气溢了出来。

上午10时,四辆白色房车在油菜花海间陆续“苏醒”。来自西安的游客刘超钻出3号房车,镜头对准正在晾晒土豆的吴大兰。“你看,花海就是我们这里天然的会客厅。”

账本上的数字跳动着经济脉搏:去年油菜花节期间,土特产销售额突破万元,临时雇用的村民日结工资150元。最忙时,10张露天餐桌要翻台两次,腊排骨炖锅从早到晚咕嘟作响。

暮色中,最后一桌客人正在品尝粉条炒鸡。吴大兰拿出手机查看,未来七天的房态表上满是预订信息。

经过多年发展和探索,陕西多地的赏花热已经转化为“赏花经济”,成为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重要力量。

秦岭脚下花事兴 种花人开启新“钱”景

3月20日7:50,武治禹推开花之谷兰花基地温室的大门,扑面而来的湿润气息让他恍然回到千里之外的昆明。这位云南花匠用粘着泥土的手套开始检查温度计上的数字。

“白天24℃,晚上保持在16℃。”武治禹弯腰摆弄着苔藓盆栽,浓重的云南口音在恒温大棚里回响。这个昆明汉子至今吃不惯面食,却在西安种出了和家乡别无二致的春意,“兰花娇气得很,得时刻盯着温度湿度。”

作为负责人从昆明请来的技术骨干,武治禹每天的工作从早上8时开始。“云南的品种过来要重新驯化,浇水讲究‘苔藓发干再浇透’。”武治禹说。

说话间,他掀起覆盖在绿植上的保湿布,露出底下整齐排列的盆栽。两年多来,这个异乡人把全部精力都倾注在秦岭脚下的这片苗圃。

300米外的秦岭花世界,44岁的崔亚勤正在给蝴蝶兰造型。只见她手指轻巧地将细铁丝绕在花茎上,动作熟稔得仿佛在给女儿编辫子。“去年腊月廿八那天,我们连夜打包了120盆‘晴素’销往外地。以前种麦子,现在种花,收入翻了两番。”

“最忙时从早上8时干到深夜,但是挣得也多,年前加班能多挣半个月工资。”她笑得很满足,“那几天做梦都在绑蝴蝶兰。”

在秦岭花世界,段素贞的“香园”远近闻名。这位从业20年的女老板指着正在装车的工人介绍:“2020年扩建了600平方米基地,现在雇了8名村民。”

从52平方米小店到2400平方米基地,段素贞见证了西安花卉消费的变迁:“早些年别墅庭院需求多,现在更多是楼盘绿化和家庭园艺。”

她的账本记录着产业韧性——即使在市场淡季,基地仍保持上百个品种,依靠花艺种植,周边村民年均收入超5万元。

市场的另一端,云南人李宗荣敏锐捕捉着年轻化浪潮。在西安从业10年后,他今年自立门户。“‘00后’‘90后’偏爱两三株的小盆栽,浅色系换成红橘色系,单盆均价反而涨了。”他展示着手机里的订单数据,“年轻人为‘悦己’买单,我们就把大田种植转向精致培育”。

李宗荣正筹划建立直供直播间,希望将“云花西种”的模式辐射到西北五省区。

从花海到产业链 撬动农旅融合市场

当赏花经济跳出“门票+农家乐”的传统模式,便打开了“场景消费+产业纵深”的新空间。

“这是我们核心产品之一的玫瑰纯露面膜。”3月21日,宝鸡市渭滨区秦岭玫瑰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周峥在河北邢台考察,通过视频和基地的技术人员讨论着最新的研发进展。这种双线工作模式,已成为他的日常。

屏幕那头,秦岭玫瑰种植专业合作社技术总监郭剑英正陪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专家一起,计划培育出“秦岭有机玫瑰”优良品种。

郭剑英展示嫁接中的苗木:“我们用秦岭野生蔷薇和平阴玫瑰、金边玫瑰及墨红玫瑰等不同品种分别进行嫁接,进行提纯复壮实验,目标是培育出具有优质高产、抗病抗逆、适宜机械化作业的新品种。”

清晨的宝鸡市渭滨区石鼓镇李家槽村,村民马社科忙着为玫瑰花田进行除草和灌溉。

目前,合作社采取“土地流转+保底分红”模式,覆盖147户农户,户均年增收1.2万元。在加工车间,女工梁双枝娴熟地分拣花瓣:“现在在家门口上班,既能照顾老人和孩子,每个月还有工资领。”

去年毕业的“00后”女孩佳佳,正在直播间推介玫瑰制品。“我们开发了玫瑰相关的DIY体验课,已经有研学团队进行预约。”这位新晋“玫瑰体验官”的手机里,存着数十个学校对接群。

两个月之后,第四届“520玫瑰节”将启幕。在已完成改造的研学基地,劳动教育实践课程已迭代至3.0版本。但面对农旅融合,周峥坦言仍有挑战:“去年受土地性质限制,全年1.2万人次的客流量未达预期。”

困境倒逼创新。合作社将产业链向深加工延伸,除了成为多家上市公司的原料供应商之外,还开发出多款玫瑰相关产品。

当产业生态足够丰沃,花期便能孕育出超越季节的生命力。“我们要让每朵花产生多次价值。”周峥算着经济账:初加工做花茶、深加工提精油、研学课程卖体验。

深挖“赏花经济”潜力 绘就乡村新画卷

3月17日,陕西省农业农村厅以“春观花 乐享田园慢生活”为主题,向社会推介发布26条春季乡村休闲旅游行精品线路,旨在更好地满足广大城乡居民踏青赏花、邂逅春色的休闲体验消费需求,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

“‘赏花经济’的本质就是让农田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长出’新收益。”陕西省社科院文旅研究中心主任张燕表示,“比如樱桃,过去开花15天,现在通过不同品种搭配,花期拉长到40天。原本单纯卖樱桃每亩赚1.2万元,现在结合赏花、农家乐,收入翻番。”

“还有把汉服体验搬进花林,手机能定制游览路线等,让土地在开花结果之外,长出文化、旅游等新价值。”在张燕看来,“赏花经济”并不是简单地种花给人看,而是重新定义农业的可能性。

她建议,在产业融合方面,陕西应继续强化“赏花经济”与餐饮、住宿、农产品加工等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鼓励开发以花卉为原料的特色美食,既丰富游客的味蕾体验,又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同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文/本报记者 石喻涵

图/本报记者 马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