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网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6版:市井
发布日期:2025年03月24日
心理问题在线“诊断” 靠谱吗?
专家:缺乏依据 切勿病急乱投医

“两分钟测出你的抑郁程度,正确认识自己……”“测试对方是否为自恋型人格障碍30题……”最近,这类无需实名注册、免费开放的在线心理测评视频在社交平台“刷屏”,不少网友自行测试后“被确诊”。这样的线上数字化心理“问诊”是否靠谱?

3月22日,记者在短视频平台搜索“心理测评”,找到了许多相关视频,点开其中一个“如果你放下了五根以上的手指,说明你可能得了抑郁症”视频,随着测试开始,视频里不断出现诸如“如果你经常容易生气,放下一根手指”“如果你有过不想吃东西没有一点食欲的情况,放下一根手指”的题目。

根据提示完成10道题目后,记者最终放下4根手指,按照视频里的结果被判定为轻度抑郁。该视频留言高达3.2万条,记者细数了靠前的50条留言,绝大多数网友留言放下6根以上手指。

“本来没感觉抑郁,测试完感觉自己抑郁了。”市民小刘表示,原本抱着玩玩的心态测试,结果发现很多特征都跟自己对得上,之后心情便越来越焦虑,最后还真找了心理咨询师。

还有一些在线“诊断”心理视频,看似以自恋型人格障碍、抑郁症等热门话题吸引关注,背后却是为了推销课程、保健品、一对一咨询辅导等收费项目。记者注意到,一些视频的发布者会在部分留言下回复,如果网友在留言中咨询如何解决心理问题,他们则会回复“私信”或者“加V”(指加微信好友)。

“私聊之后他们简单询问情况,就开始推销产品了。”曾经购买过辅导课程的家长张女士表示,这些发布者自称“专家”,但课程内容参差不齐,对于自己读初二的孩子沉迷手机游戏的情况,有的“专家”让她没收手机,有的“专家”让她适度陪伴孩子,最终都没有效果,如今也不知道该相信谁,“为了规避平台禁用词,他们还有一套话术,比如用‘白大褂’指代医生,用‘M’指代钱。”

心理咨询师郑敏介绍,自恋型人格障碍、抑郁症等诊断比较复杂,需要考虑很多因素,不能仅凭某个行为就下定论,例如“没有一点食欲”既可能是抑郁症的症状,也可能是节食减肥或消化疾病导致,直接将其计入抑郁分值是非常不科学的。

“心理学中有‘自我应验预言’现象,简单来说类似心理暗示的蝴蝶效应。有人实验发现,被告知‘存在抑郁倾向’的受试者,三天内对负面词汇的敏感度会提升。”郑敏提醒,目前网上各类心理测试五花八门,大多缺乏专业性的评估流程,一些视频过于草率给出负面结果,不仅不能起到科普作用,反而可能对受试者产生误导,造成更严重的心理伤害。

本报记者 文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