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关村展示中心常设展内,人形机器人“天工”在进行行走演示。 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3月27日至31日,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举办。北京敞开大门,迎接春天,也迎接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创新者。
2025年,以人工智能为主要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发展,让大众对未来充满渴望,而中关村论坛是前瞻未来的重要窗口。5大板块128场活动、60场平行论坛……千名顶尖学者、中外嘉宾围绕“新质生产力与全球科技合作”的年度主题,展开前沿对话,共绘未来蓝图。
活的“科技史”
“没走两步,就遇上一个机器人,‘硅基生命’引人注目。”这不是科幻片,而是论坛年会现场的真实写照。
没有什么比未来更令人神往。聆听“未来序曲”,中关村论坛给出了精彩的演绎——“机器人店员”递上现磨咖啡、“机器人书法家”挥毫泼墨、仿生机器狗即兴表演后空翻……
年会现场如同大型“机器人求职现场”。15家企业的近百台机器人在迎宾、交流、主持、表演、服务五大类核心场景中,展示具身智能技术的商业化潜力。这一切让参会者真切地感受到,未来已来,就在你我身边。
诞生于2007年的中关村论坛,历经18年积淀,成为我国创新发展、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的重要窗口。
从长寿命超导量子比特芯片、量子计算云平台“夸父”,到AI光芯片“太极”、通用智能体“通通”……近年来,一系列科技成果都选择在中关村论坛与公众见面。
本届年会期间,中关村论坛重大成果、《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2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具身智能十大重点研究方向和标准化白皮书等一批科技成果、创新政策和权威报告发布,向世界分享“中国科技故事”,为全球创新发展提供新思路、新启示。
创新“梦工厂”
促供需对接,本届论坛年会举办中关村国际技术交易大会、技术交易开放日等十余场技术交易活动,打造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新引擎。
“前脚刚从中关村论坛前沿大赛路演台上走下,后脚就遇到前来合作的投资人和园区代表,使我们快速打通上下游,让技术成为产品。”博睿康首席技术官王昱婧激动地说。
创新的“化学反应”,离不开土壤肥沃的创新雨林。如果说中关村论坛见证了大家的圆梦时刻,那么它背后的中关村则是创新企业的筑梦之地。
“资本市场的宠儿”、人工智能独角兽企业智谱AI,携AI智能体AutoGLM亮相今年的年会开幕式。
创始人张鹏回忆起那个最初的梦想,“6年前,我们就怀有一颗初心:要让机器人像人一样思考、让AI真正帮人们做点什么”。
而今,这个梦想已经实现:从智谱AI诞生的AI智能体AutoGLM已经能让AI跳出对话框,身体力行替人类“干活”。
中关村人共同构筑起一座创新“梦工厂”。这里不乏一流的技术、一流的人才,政策的精准滴灌、耐心资本的悉心浇灌,让梦想插上起飞的翅膀。
托举“地球村”
从“中国的硅谷”到“世界的中关村”,“开放”始终是中关村论坛的题中之义。
年会期间,30多家国际组织与机构主办承办18场平行论坛,把前沿技术突破转化为推动全球发展的强劲动力。
今年,有“硬科技企业成长摇篮”之称的中关村国际前沿科技大赛,国际参与度再创新高,来自75个国家和地区的3200多个项目参赛,国际项目占比达40%。
国际参与度之高、认可度美誉度之高,折射出中关村论坛与日俱增的影响力、链接力、辐射力。
近期,长安链、RISC-V处理器核、理想整车操作系统等一系列开源成果密集上新。这一“用创新带动创新”的尝试,不仅以自由、开放的氛围惠及更多创新者,凝聚起闪耀的群体智慧,更凸显了中国引领开源之潮流,让世界共享中国智慧的气度。
量子计算、AI大模型、生物科技……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世界各国需要携手突破技术壁垒,共享发展成果。作为面向全球科技创新交流合作的国家级平台,中关村论坛成为链接全球智慧、共创美好未来的一座桥梁。
(据新华社北京3月29日电 记者 董素玉 乌梦达 王君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