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看视频
本报4月3日和9日报道了陕西小伙赵晨通过自费制作“拍拍卡”,将“在外互助父母协议”从网络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吸引了全国数千名网友加入志愿者团队一事。4月9日,86岁的张连胜老人拨通了本报记者的电话,语气中满是感动。“我没想到,原来现在有这么多年轻人愿意关心我们这些老人。”
八旬老人联系记者分享受助故事
尽管年事已高,张连胜老人仍坚持每月亲自前往交通银行西安西稍门支行领取工资。每次去银行,他都会遇到一位年轻的银行职员郝壮壮,“每次我去银行,他都会给我倒水,陪我聊聊天,让我感到特别温暖。”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连胜老人和郝壮壮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情。“有时候,打电话给我的孩子,他们都嫌我啰嗦,但每次去银行,壮壮从不嫌烦,遇到不懂的操作,他都会耐心教我,还会关心我身体如何。”
当张连胜看到本报《爱的约定》一稿中讲述的故事后,心中充满感慨,“‘拍拍卡’让我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它不仅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小困难,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们感到被关怀和被尊重。”
昨日,记者联系了在交通银行西安西稍门支行工作的郝壮壮。在银行工作两年多,他接触到很多老年客户,与老年人打交道,也让他感慨万千。“现在很多老年人不会操作取号机,怕按错按钮,不知道怎么用手机银行,所以我们都会主动帮助他们,陪他们聊聊天、安排他们坐着等候,这其实是我们的本职工作,只要有耐心,就可以帮老人们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麻烦。”郝壮壮说。
面对张连胜老人的真挚感谢,郝壮壮谦虚地表示:“我只是尽力对老人友善、耐心,没想到这些小小的举动会让他感动。其实老人需要的真的不多,我们要学会理解和关心他们。”
张连胜老人感慨地说:“在外互助父母行动把关怀送进了我们这些老人的心里。现在智能手机越来越普及,连买个地铁票都要扫码,我们不会弄,也不敢问人,但有年轻人愿意停下来听我们说话,帮个小忙,真的很感动。”
欢迎致电本报分享你的助老故事
亲爱的读者朋友,您是否曾在马路上帮助过老人,或者指导老人如何使用手机扫码乘坐公交、地铁……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正是社会温暖的源泉。每一个善意的举动,都是爱的延续。您可以通过拨打本报热线电话965369或者微博、抖音、视频号等平台搜索三秦都市报私信我们,分享您的暖心故事。
文/视频 本报记者 朱娜娜